标志性|读城|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建筑是见证者 , 也是推动者 。 而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 , 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
似是年轮 , 建筑既雕刻时光 , 又表达态度 。 以成都为例 , 不少生动的地标建筑近期亮相——成都自然博物馆 , 形似雪山 , 致敬蜀地峰峦;成都东部新区知也书馆 , 貌似行云 , 如同漂浮在公园上空的云朵 。
像山像云 , 建筑恰似在表达城市的浪漫与从容 。 而形形色色、不同年岁的建筑生长于城市里 , 就构成了余味无穷的城市“巨著” , 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 , 字里行间透着城市的深度与温度 。
那么 ,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又是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久发声、被阅读?中国城市逐渐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 , 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又将如何被诠释?
标志性|读城|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
文章图片

近日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就此专访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 。
对于钱方的“代表作” , 成都人不会陌生 。 大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天府软件园F区、天府国际金融城+双子塔、四川省图书馆等等 , 小到神仙树社区服务中心 , 都是钱方的作品 。
在他看来 , 一座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越是合拍 , 就越具备能够“长长久久”的条件 。
标志性|读城|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
文章图片

▲钱方
红星新闻: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长久久”地作为城市地标而存在?
钱方:其实建筑成为地标的相关要素有很多 , 它可以是视觉层面的 , 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它与建造时代和设计者相关 , 与建筑所处的城市空间维度有关 , 如建筑处于城市中的某一个空间节点上 。
所谓城市地标 , 即是突出城市背景的一种显性或隐性存在 , 它是可供审美的视觉形象表达(显性) , 是有精神内涵的向往之地(隐性) , 如历史传统街区、某个纪念场所等 。 地标建筑具备此时、此地、此事文化活动积淀的属性 , 能够体现或传承城市文脉 , 能够有态度地反映地域人文特色 。
当然 , 建筑的长久特质 , 是需要靠时间来检验的 。 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存留得更长久 。 就我的认知而言 , 建筑的长久存在 , 要有物质条件的支撑和精神归属的依托作为基础 , 同时要做到技术与艺术应用层面的经典 。 一座建筑越是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合拍 , 包容多元审美价值交集 , 就越能够被更多人认可、欣赏和接受 。 基于物质条件支撑和精神归属依托为基础的经典建筑 , 人们舍不得拆并坚持在用 , 岂不长久?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