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陆战清军将领 甲午陆战

相信很多读者应当都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出品的、以讲述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为主线的电影《甲午风云》 。可以说,这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影响了不止两三代人对于那场海战乃至整个甲午战争的认知 。影片中有一个著名桥段,便是致远舰官兵发现自己打出去的炮弹没有炸响,于是开弹检查,发现里面竟然灌满了沙子 。每当看到此处,大家总会扼腕于晚清官场的腐败成风,切齿于军火商枉顾国家利益中饱私囊 。
无独有偶,2012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推出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也出现了北洋水师官兵在炮弹炸不响后手举炮弹仰天长叹的片段 。炮弹灌沙子导致的哑弹最终酿成了北洋水师海战惨败的悲剧,似乎成为了大家对那场海战公认的定论 。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北洋水师海战失利,究竟是不是炮弹惹的祸?

甲午陆战清军将领 甲午陆战

文章插图
上图_ 影视剧中北洋海军实心弹倒出来沙子
  • 炮弹灌沙子:真的与贪腐无关
炮弹里灌沙子,到底是大清官员徇私舞弊中饱私囊,还是西方列强阴险耍滑坑了大清一把?其实都不是——炮弹里灌沙子是当时一种炮弹制造技术,不仅清军这么做,英、法、俄、美等列强也是这么做的 。
为什么炮弹里要灌沙?难道不应该灌火药或者炸药?其实不然 。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中后期,军舰上装备的主流炮弹为两种,一为穿甲弹,当时国内俗称为“实心弹”;二为榴弹,当时国内俗称为“开花弹” 。开花弹内装填有火药(后为烈性炸药),故而命中后可以爆炸,因为被称为“开花弹” 。实心弹则是单纯依靠炮弹动能击穿敌舰装甲的炮弹,其内部并不填充火药 。
甲午陆战清军将领 甲午陆战

文章插图
上图_ 榴弹结构示意图,前面就是引信
早期实心弹的弹头是中空的,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运动状态也就越稳定 。为了让实心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弹道保持平稳、提高命中精度,就需要给其加上一定的配重,以平衡前后重量 。因此,实心弹原先中空的弹头里便被灌入东西来进行配重 。起初,列强尝试过在实心弹里装填火药 。
但随着军舰装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渗碳钢装甲问世,实心弹击中这类极“硬”的目标后,会被由此引发的巨大冲击提前引爆弹内装填的火药致使炮弹碎裂,无法达成穿甲的目的 。故而在经过多次试验后,用于配重的火药就被换为了沙子,当然也有用泥土、碎石的 。对于灌沙子还是石子、灌多还是灌少,各国都有严格的生产规范 。
甲午陆战清军将领 甲午陆战

文章插图
上图_ 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
  • 没那么多开花弹,只能多配实心弹
实心弹因为无法爆炸,所以在海战中,它必须命中敌舰水线附近位置(最好是水线以下)、造成敌舰进水,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命中的是敌舰水线以上部位,那就只能给对方舰体上钻个孔(顶多再依靠弹体动能打死几个人、毁坏一些设备) 。即便把敌舰打得千疮百孔,但只要其水线以下安好无损,整舰凭借巨大的储备浮力依然可以只伤不沉 。
于是,除了实心弹,各国海军还普遍使用可以爆炸的开花弹,来对敌舰水线以上部位、特别是暴露在甲板上的人员、设施进行杀伤 。但开花弹的穿甲能力不如实心弹,战舰的弹药库、动力舱等受重甲防护的核心舱室只要不被命中,战舰照样没事,哪怕开花弹把你的甲板“洗一遍” 。
所以,要想光凭开花弹击沉一艘敌舰,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炮弹击中敌舰,考虑到当时西方列强海军主力舰火炮3.5%-—4.7%的可怜命中率,没有个几百发想都别想 。因此,在海战中实心弹、开花弹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使战舰火炮发挥最大威力 。
甲午陆战清军将领 甲午陆战

文章插图
上图_ 北洋水师所用的穿甲弹 示意图,实心弹可以理解为没有装填炸药的穿甲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