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逅海南
编者按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 。秋风劲菊花开的时节,约三两好友,煮几匹螃蟹,就一杯老酒,道古今话岁月,真人生惬事,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 。金秋时节,菊黄蟹肥,多少年来,品蟹、赏蟹、咏蟹、读蟹,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精彩的部分 。
俗语说,“寒露吃蟹正当时,至鲜美味在人间”,九十月份的海南,依然有夏天的味道,但这不妨碍我们就着习习的海风,来一场别样的海南“蟹”逅 。
文章图片
一部
跨越4000年的“蟹”史
鲁迅曾说,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真正的勇士 。这位勇士姓甚名谁,虽然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吃蟹这事儿,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
典籍中最早的吃蟹记载来自《周礼》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螃蟹无法长期保存,聪明的古人便将蟹拌上调味品制成蟹肉酱,即“蟹胥” 。那时,人们更多将蟹肉视为一种稀有食材 。
蟹的构件甚多:足、螯、脐(主要是雌蟹圆脐里含有微量的黄)、筐、胸(有着一仓一仓的蟹肉)、黄(卵巢)、膏(精巢)等;皆可食且味美 。那么,什么最好吃呢?自从东晋毕卓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之后,历代的吃蟹人都格外推重蟹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著名的《蟹赋》里说,吃蟹要讲究顺序,先筐,再胸,后足,“二螫更美,留以待终”,一样一样吃下来,最后才吃“更美”的两只蟹螯,以此为总结,画上一个圆满的食蟹句号 。
中国食蟹史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唐代 。中唐之后,北方战乱,经济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逐步发展成熟 。由此,生于稻田的南方河蟹便不断增多,加之烹饪难度较海蟹更容易,食蟹之俗的流行范围便得以不断扩大,关于蟹肉的诗词佳句更是层出不穷 。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螃蟹与酒成了秋日的意象 。到了宋元之后,咏蟹诗更是频频亮相,美食家苏轼曾说“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自嘲他宁愿通过写诗来换两只螃蟹吃 。
从此,曾作为珍稀食材的螃蟹也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时至今日,依托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演变出不同的螃蟹种类和做法 。从不缺海鲜的海南人,也正在逐渐拓宽和丰富自己的吃蟹版图 。
一张
各有千秋的“识蟹”地图
海南“陆产三千名,海产万类”,单是螃蟹这一个家族就“蟹丁兴旺” 。吃蟹,首先得识蟹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红色旅游|咸宁旅游业备战黄金周——邀您家门口“微度假”
- 游江河|长江沿“县”36:会理市
- 上海市|西藏发现“新特产”的背后,是国人倍感羞愧的残忍真相
- 旅行|住酒店,若发现这个物品最好申请“退房”,换房也不要接受
- 在线旅游|中国·碛口第七届“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暨2022年农民丰收节开幕
- 龙虎山|文旅部:游客“十一”假期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
- 长白山|从“群羊跳崖摔死”说开去
- 锦江之星|国庆随“星”游|锦江之星带你解锁西北美景
- 旅行社|“她私自下海游泳淹死,让我赔57万?”家属起诉旅行社
- 旅行|世界旅游日聚焦“重新思考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