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二 )


一、旅游资源特点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 。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 。概括起来讲,有五大特点:
(一)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 。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 。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
(二)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 。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 。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
(三)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 。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 。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 。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
春秋时期,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 。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 。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 。
(四)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的显赫性 。“酒”和“游”,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州酒文化对贵州旅游的影响尤为深刻 。在贵州各种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叫得最响 。茅台酒被誉为文化酒、外交酒、健康酒 。在少数民族村寨饮酒,我们所领略到的酒文化则别有一番情致,敬酒、劝酒、饮酒的方式林林总总,酒伴着舞,酒和着歌,无酒不成席,无酒不会客 。从浓浓的酒香中,可以品味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悟到酒文化的真谛 。
(五)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 。贵州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 。贵州地势西部高,向北部、东部和南部逐渐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 。降水较丰富,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 。日照比较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且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夏季平均温度23.1度,有天然空调省的美誉,形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度假胜地 。
二、旅游产品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