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妻四妾,三妻指的是哪三妻,四妾又指的是哪四妾呢?

男人都幻想三妻四妾,不过,你也只能幻想一下,在现在的社会里是没机会了 。
那么古代男人是不是都是三妻四妾呢?
很遗憾,在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这个资格,普通老百姓能娶一个媳妇就不错了 。但是,即便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不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 。
中国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源自于周公旦所做的《周礼》,从西周时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一直到清末和民国初年,2000多年都没有变过,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婚姻制度 。
有人可能不理解,都是男人的老婆,为啥要有“妻”和“妾”之分?
在先秦时代,能娶多个老婆的都是贵族,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四种人构成了先秦时代的贵族阶层,而这四种人手中都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产,这些东西都是世代继承的 。
那么问题就来了,都是老婆们生的儿子,由谁来继承这一大笔重要的资产?
在西周以前的贵族们,就一直没弄明白这个问题,一旦老一辈人去世,儿子们之间就会争权夺利,尤其在王族中,为了争夺王位,往往会爆发残酷的战争 。
所以,在西周以前的夏商时代,王位继承的规则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存,这可不是什么明文规定,而是由战争的结果而定的 。如果当儿子的够牛,打败了兄弟和叔伯们,那就是父死子继,如果叔伯们够牛,打败了侄子们,那就是兄终弟及 。
因此,在西周之前,每一次王位交替,都伴随着一场战争 。
大周朝建立后,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由周公旦主持编写了一整套的《周礼》,其中就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多妾”和“嫡长子继承制” 。

三妻四妾,三妻指的是哪三妻,四妾又指的是哪四妾呢?

文章插图
正妻所生的孩子,叫“嫡子”,其中老大叫“嫡长子”,而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家庭的王位、爵位、官位以及庞大的家庭资产,这就是要严格区分“妻”和“妾”的根本原因 。
区分妻妾,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谁来继承”的问题 。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的首创,也是保持社会和家庭稳定的一个重要法宝,因此,这一制度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即便在实践中多次被破坏,也没有影响他的主流地位 。
因此,与嫡长子继承密切相关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被长久的保留了下来 。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既然怕嫡庶之间争夺遗产,那干脆只娶一个老婆就好了,为什么要搞一个“多妾”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
第一,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孩子的出生成活率很低,一个老婆很难保证后代的延续,一旦没有后代,这个家族就绝户了,绝户的家庭那是很惨的,很快会遭到同族兄弟的瓜分 。
第二,古代讲究人多力量大,一个家族的昌盛,往往是以后代子孙的数量来论的,尤其是看生的男孩多不多,因此,娶多个老婆,也是为了保证能生出更多的儿子来 。
至于养活孩子,这一点根本就不用操心,能娶得起就能养的起,古代的贵族们手中握有大量土地,每年收地租就收到手软,躺着赚钱的人还愁养孩子吗?
第三,能娶多个老婆,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换句话说,这是男人的门面,就好比现在的男人一定要开奔驰宝马一样,这是面子 。
那古代的男人是不是就可以随意的娶妻纳妾了?当然不是,既然老婆的数量是身份的象征,那么,就要按照身份来安排数量 。
三妻四妾,三妻指的是哪三妻,四妾又指的是哪四妾呢?

文章插图
根据《礼记》的记载:
天子有王后一人,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二御妻 。
天子的正妻叫“王后”,诸侯的正妻叫“夫人”,卿大夫的正妻叫“孺人”,士的正妻叫“妇人”,平头老百姓的正妻才叫“妻” 。
所以,以后进门别喊“老婆”了,喊一声“夫人”,听着又文雅,又有档次 。无形中也把你提升到了“诸侯”的地位 。
从以上的称呼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妻妾”只是普通老百姓的叫法,王侯将相家有另外的叫法 。
秦汉以后,分封制土崩瓦解,周礼中所规定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主体是没有变化的,只是在具体的规定上有了略微的改变 。
比如《晋令》中规定:诸王置妾八人;郡君、侯,妾六人 。《官品令》中规定:第一品、第二品有四个侍妾,第三品、第四品有三个侍妾,第五品、第六品有二个侍妾,第七品、第八品有一个侍妾 。
注意,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纳妾,只是权贵阶层的特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士农工商”四种人,只有士大夫阶层以上的人才有这个资格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