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汪国真的故事

汪国真老师,著名的诗人,当代作家、书画家、作曲家 。
上世纪八十年代,听邓丽君的情歌、崔健的摇滚、读三毛的散文和琼瑶的故事,念着席慕容和汪国真的现代诗,可以说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有过的难忘记忆 。

关于汪国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当时有一个女军官,当时写了一封信,汪国真他印象比较深 。她过生日的时候,后来收到了八个不同的人给她寄的礼物,但这个礼物是一样的,都是汪国真的诗集,她一下收到了八本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年轻人争相传抄汪国真的诗 。到书店里寻找和抢购汪国真的诗集,社会上一时间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 。当时《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年轻的潮 隽永的诗》,副标题是:记北京高校中的汪国真诗歌热 。那么采访人员曾经问过人民大学一个学生,说你们为什么喜欢汪国真的诗,就问人民大学的学生 。人大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够在他的诗里找到,富有审美意味并且含有哲理的答案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这首《热爱生命》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 。1986年,《热爱生命》发表在《追求》杂志上,随后、又被《读者》和《青年文摘》转载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汪国真创作的现代诗浅显易懂、富于哲理,充满了励志色彩 。他的这些成名的作品或者是被大家熟悉的作品,也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写的,就是在二十多岁、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写的 。自己觉得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是向上的、是积极的,是阳光的、是有追求的,实际上自己的那些励志的诗就是积极的有追求的,自己生活在一个比转传统的环境中,特别是这种机关大院都是搞教育的,所谓搞教育的基本就是正能量 。这种东西不是自己刻意为之,而是小时候受这种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 。汪国真的父亲在教育部工作,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汪国真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古诗词 。他大概是五六岁的样子就开始接触这些古诗词,量也不是很大,不像现在有的孩子、家长望子成龙的那种想法特别迫切,一教或者一背,有的小孩个别突出的能背上百首的都有,这种自己到不了那个程度 。当然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很多诗都是小时候背的,就是这些小的时候的这种启蒙教育,自己觉得对于自己后来喜欢诗歌,还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
其实汪国真小时候更喜欢理科,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汪国真十岁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 。1971年,汪国真初中刚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做了一名铣工 。对他来说他比较痛苦的是上夜班,自己觉得上早班、上中班问题都不大,因为正是那个年龄十五六岁的时候正是需要睡眠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像我们开机床、那个必须得聚精会神,那个是不能走神的,因为那个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 。比如说有的开铣床有把手指头都给切掉的都有,包括开车床的都有这样的情况、弄伤了的都有 。身体的劳累,工作的危险,对于当时的汪国真来说还不是最大的痛苦 。因为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还是很喜欢读书、希望读书,但是呢当时基本上是不太敢想 。当时实际上其实也不像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出路,年轻人有很多出路 。你可以考学,你可以工作,你可以有很多的选择,那个时候都是国家包,都是国家分配,那么当时初中毕业以后、到了工厂以后也没有什么选择,那么就是说,当时准备就是在工厂干一辈子了 。当时自己就觉得如果这辈子能干个八级工也就到头了 。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很多年轻人重新走回了课堂,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 。当时汪国真也看到了希望,他终于有机会圆自己的读书梦了 。只不过考大学,对于只有初中毕业水平的汪国真来说、实在不那么容易 。高中毕竟有的是三年,有的是两年,那么课程在短时期内、你要把数理化全部捡起来的话、又没老师的情况下自学的话,自己觉得难度非常大;那么反过来,如果我要是考文科,历史、地理,因为自己平时有看书,比较喜欢看书、就有一定的积累,那自己只是突击数学一门就可以了,所以后来自己就等于是自己考文科是违背了自己从小的志向,就选择了一条比较实际的道路,就是觉得考上文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他印象中他们工厂的轻工里有一部分人属于不敢考,就觉得根本不可能;那么还有一部分人,自己觉得他就属于吃不了这个苦,因为他们当年复习班跟现在的学生复习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当年复习的劣势在哪儿呢,没有时间,一天大概也就是别的事都不干,也就学习四五个小时,所以自己觉得当年是有一定的侥幸的,所以自己挺庆幸的,第一、就是说恢复高考了,第二、就是当年自己抓得非常紧,实际上如果稍微松懈一点儿,命运就完全是不一样了 。所以自己当时就觉得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机会,必须抓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