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听,西北大漠里还在回荡着敦煌莫高窟一百年前的哭泣声
在今天的中国大西北,有这样一座小城静静地安坐在甘肃省西北,这里就是敦煌,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唯一的交通枢纽。千年前,中西络绎不绝的客商、使节经过长途跋涉,在此歇脚,在黄沙漫天的孤寂中,看到了敦煌,也就看到了希望。千年前,这里还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拒胡羌于千里之外的军事重镇。繁华过后,依旧漫卷黄沙,纷繁过往,只留下一座枯黄的“莫高窟”在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小城曾经的市井繁荣于辉煌的文化碰撞。
文章插图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单单从这座小城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来曾经的恢宏大气。我们的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敦煌:“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文章插图
四大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就是这独特而唯一的敦煌文化,自20世纪初,就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争相投身其中,潜心研究,逐渐自成体系,形成了以莫高窟和遗失海外的大批经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而我国曾经在这一领域远远的落后于英法俄等国家。还一度形成:“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并不在中国”的说法。自己家的历史,大家一块看看也就算了,怎么还就落后于别人了呢?这就好比,自己出的书,办的学校,最后一考试,还名落孙山了。那么这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事还要从100年前一个姓王的道士说起时间回到1900年,这一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圆明园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掠夺。然后这一切看似对于生活在距离战火千里远的莫高窟的王道士并没有任何的波及。直到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让敦煌成了遭受文化掠夺最为严重的地方,堪称我国古文化之殇。这一年,一边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边是懵懂无知的王道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敦煌莫高窟早已泣不成声!王圆箓,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做过一段清廷的兵勇,后来为了糊口当了道士,开始云游四方,说是云游,我估摸着也就是乞讨要饭。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莫高窟,也不知什么原因,就做了这荒废已久,还被喇嘛占据不少地盘莫高窟的主人。从那时开始,历史冥冥之中就把这位大字不识一个的王道士推向了台前。
文章插图
王圆箓是个虔诚的道教徒,自执掌莫高窟以来,一心想要将破败不堪的莫高窟改造成他心心念念的道观,供上一些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类的大神泥塑,摆上几个香炉,再放上一个功德箱。远近邻里乡亲们前来顶礼膜拜的同时,也不忘恭恭敬敬地朝他拱拱手叫上一声大师。我估摸着王道士只是想一想这样的场景,都会嘴脸上扬,觉得这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他还是个行动派,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一点也不含糊,以至于到了一百年后的今天,莫高窟的导游们都会指着一片片被损毁的敦煌壁画,和一尊尊泥塑,破口大骂:“这都是那个愚昧无知的王圆箓干的好事!”,那气势就仿佛历史的罪人只有他一个,似乎前来“寻宝”的外国强盗,清廷的腐败官员都根本不值一提。发现藏经洞一天,就在王道长埋头清理16号(现在的洞窟编号)洞窟甬道里的积沙时,突然发觉了异样,甬道墙壁上裂开了齐整整的一道缝,好像墙壁里面是完全中空的。王圆箓叫来人手,把这墙壁凿开以后,一个堆满古代经卷,绢画,铜佛…,尘封800年之久密室被打开了,这就是莫高窟第17窟,举世闻名的藏经洞。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公共场所|戴口罩成常态 仍有少数“不听话”
- 浙江省|这里是山西北大门,建于明代的防卫古城,城下还压着一古城
- 四川省|四川一个“尴尬”的5A景区,没有门票,好巴适,但很多人没听过
- 贵阳|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飘香沙漠的桂花,与四合木是朋友,比肩胡杨
- 之城|听说成都满Gai都是熊mer?听完这首歌你就知道了
- 南沙|搭起帐篷在公园里听海观潮!南沙推出三大公园绿地帐篷区域
- 陕西北路|让城市空间美起来|转角看见陕西北路,一脚踏进历史,一手触及未来
- 雾凇|四川甘肃交界处有一大片翠绿草场,景色宜人,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
- 红色旅游|油画|走,去春天的普罗维尔小镇听海
- 冷知识|21个冷知识,稀奇古怪,有些是你没听说过的有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