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吊唁有什么要注意的,吊唁有什么忌讳


去吊唁有什么要注意的,吊唁有什么忌讳

文章插图


一般意义上讲,家有丧事,家庭之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僚等上门吊拜、吊问、祭奠等一系列活动,统称吊唁 。吊是指吊拜死者,唁是指慰问生者 。就是说,语汇使用上,吊与丧可以连用为吊丧,表示吊拜逝者;而唁的意思是归唁,即安慰问候逝者家人 。
丧事是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礼俗方面要求最为严格的活动事项 。所以,不管在主家方面还是在吊丧人方面,丧事吊唁肯定是有讲究的 。有礼仪方面的规制,也有习俗方面的要求 。我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
1、“吊”和“唁”的基本内涵
“吊”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本字为“弔”,即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都是弔,吊是楷书的字形 。在词汇意义上,弔通吊 。《说文解字》释弔为:“问终也 。从人弓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驱禽 。盖往复问吊之义 。”
《周易---系辞》上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 。《说文》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死了,把人包裹好,放到野地里 。为防止禽兽毁尸,家人持弓以守之 。所以,吊就是关怀关爱逝者的意思 。一般所谓“吊丧”,就是吊拜、祭拜逝者的意思 。《仪礼---士丧礼》有:“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 。”这里的“吊”,就是祭奠逝者的意思 。
“唁”字在金文里就有 。《诗经---鄘风》中有:“归唁卫候 。”《春秋左传》中有:“公孙于齐,齐侯唁公于野井 。”《说文解字》释唁为:“唁,吊生也,从口言声 。”南朝是有一个字典叫《玉篇》,直接说:“吊生曰唁,吊死曰吊 。”
由于“吊”有吊问的意思,所以后来吊丧就有吊唁的意思 。“唁”字不常用,逐渐成为单独专用语汇,如唁劳,对遭丧事者进行慰问;唁慰,对死者家属表示安慰;唁电,发电报吊唁;唁函,以书信对遭丧事者表示慰问等等 。
2、吊唁在礼俗方面的规矩和要求
(1)吊唁者在吊生和吊死上是有所侧重的
《礼记---曲礼》有:“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啥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是与死者家属有交情的,应去慰问死者家属;如果是与死者本人有交情的,应去哀悼逝者 。只与死者家属有交情而与死者本人无交情,就只须慰问而不须哀悼;反之,则只须哀悼而不须慰问 。
实际生活中,吊丧人是冲着谁去的?这是重点 。你与逝者感情深厚,重点就是祭奠逝者;你与逝者无交情,但与逝者家人感情好,重点就是慰问逝者家人 。这些简单直白的道理,古人是纳入经典礼仪文本的 。
比如:逝者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包括姑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与逝者感情深厚,奔丧重点是祭拜逝者亲人;而对于奔丧姑父、姐夫妹夫、女婿,或者反过来奔丧岳父、妻兄弟、内侄等,重点就是归唁慰问逝者家人 。
去吊唁有什么要注意的,吊唁有什么忌讳

文章插图


(2)吊唁者要“具刺通名”
具即出具,刺即名刺,通即通报,名即姓名 。
所谓名刺,也就是名帖,现在叫名片 。古往今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名刺名片的使用较为广泛 。它可以促进感情联系,增进友好友谊,相遇相知,推介自己,熟悉别人,有利于自己事业功业的发展兴旺 。
名刺起于汉末,唐代开始流行 。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南宋朱熹作《家礼》,将“具刺通名”作为礼仪交往的重要手段 。《朱子家礼---丧礼》有:“具刺通名 。(宾主皆有官则具门状,否则名纸题其阴面,先使人通之与礼物俱入 。)入哭奠讫,乃吊而退 。”就是说,吊丧人要先出具名刺,上礼物,通报后待主家安排吊唁事宜 。
关于吊丧吊唁,对于一般人员,大致的程序是这样:吊唁人到丧事主家,专门接待人员安排其坐定,吊唁人拿出名刺和礼物,主家办事人员要逐一登记,然后将礼物呈放到灵堂的几案上,司仪唱礼某某人家吊拜,灵堂逝者家人哭起来 。司宾司仪人员引吊唁人员入灵堂 。吊唁人员先施礼,然后上香,然后向逝者致哀,然后向逝者家人慰问,然后退出灵堂,重新坐到原来的地方 。客人如果参与丧事,由执事人员安排;客人如果离开,由司宾人员代替主人送客至大门外 。特别尊贵的客人,如君主、贵胄、领主、上位人员等,主人要亲自出来迎接并送客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