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的习俗


寒食节的由来的习俗

文章插图
寒食节的由来的习俗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那么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 。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 。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 。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 。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 。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后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 。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 。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 。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 。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 。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
【寒食节的由来的习俗】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
寒食节习俗
习俗简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 。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
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