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的文化活动

【豫园的文化活动】 豫园成为城隍庙西园以后 , 一直免费开放 , 东园于每月朔望之日也对外开放 。豫园是城内游览和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 。豫园举办各类花展历史悠久 , 还有重阳节登高望远活动、元宵节灯会等游艺活动 , 平时常举办奇石、书画展和茶道活动等 。这些传统民间活动在日军占领上海后基本上停办 。1979年以后 , 花展、灯会、书画展等活动相继恢复 。
(以上资料来源: ) 豫园的花会(花展)约起于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 。花会以菊花为主 , 其次有兰花、梅花等 , 参展的盆花皆由私人提供 , 并评出优胜者 。梅花会多在农历正月初二举行 , 但不是年年举办 。兰花会通常每年在东园举办一次 , 时间多在农历四月下旬 , 会期三天 , 会上将公认的最佳品称为“状元” 。菊花会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 , 会址通常设在萃秀堂一带 , 届时各室内廊间、径边石上均是菊花 。所用的盆具也极讲究 , 有的是名贵的瓷盆 , 每盆菊花标明艺菊者姓名 , 请行家品评 , 凡被评为“新巧”、“高贵”、“珍异”的都属上品 。
从1988年开始 , 豫园又逐渐恢复举办花展 , 1991年豫园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花卉养鸟盆景协会共同举办菊花盆景展览 , 有10大类100多个品种5000余盆菊花参展 。1992年举办的上海菊花艺术展 , 10家工厂提供了4500盆菊花 , 还有一些盆景及根雕参展 。
(以上资料来源: ) 道光二十九年 , 豫园周围大街小巷有群灯 , 一些大户人家出灯有多至二三百盏的 。
民国以后 , 灯会逐渐衰落 。
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 , 至1992年 , 举办8届 ,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88年集观灯、品曲、赏画等娱乐为一体的龙年游园会;1989 年与江苏镇江俗艺灯彩公司联合举办的灯会;1990年为迎亚运会和国庆 , 由南市区政府和上海市文化局、旅游局、广播电视局、《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联合举办的灯会;1992年为迎接‘92中日友好观光年和江、浙、沪旅游年 , 由苏州姑苏灯彩厂创作布置的灯会 。
(以上资料来源: ) 1821~1851年(清道光年间) , 吴家麟在豫园创办萍花书画会 。在得月楼又有一个题襟馆金石书画会 , 首任会长汪洵 , 继任会长为吴昌硕 。1875~1908年(光绪年间) , 任伯年、蒲竹英、虚谷和尚等都以豫园为点创作书画 。
1909年(宣统元年) , 由姚鸿、黄俊、汪琨等人发起 , 高邕逸等人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 , 会址设在得月楼 。
1909年(宣统元年) , 又由陈石痴、徐竹贤、沈墨仙、袁天祥等书画家发起 , 在豫园中成立宛米山房书画会 。
1930年(民国19年)6月15~25日 , 上海市教育局在内园及得月楼举办民众艺术展览会 。
从1960年起 , 市、区文化部门先后邀请沈尹默、郭绍虞、丰子恺、吴湖帆、谢稚柳、王个m、贺天健、唐云、程十发、张大壮、朱屺瞻、吴青霞等书画家30余人为豫园赋诗作画 , 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 , 豫园每年都组织两三次书画活动 , 众多书画家陆续为豫园创作了上百幅作品 。
1977~1978年间 , 50多位书画家被邀集来园 , 特别是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 , 刘海粟、谢稚柳、唐云、应野平、田恒等50多名画家参加豫园雅集 , 当场作画18幅 。
1979年 , 得月楼再次成为书画楼 , 绮藻堂中陈列着只供鉴赏的名家作品与可以出售的书画 , 有时还聘请知名书画家来现场挥毫 , 向中外宾客交流书画艺术或出售书画作品 。
1990年9月20日在点春堂的东西厢房及后走道举办了“上海豫园书画藏品展” , 展出的书画作品是从近千件藏品中挑选出的40余幅精品 , 除明、清画作外 , 有任伯年、齐白石、虚谷、沈宗敏、倪墨耕、王震、张大千、江寒汀、丰子恺、关良、翁同、吴大、沈尹默等的书画 。
1991年 , 豫园先后举办“实物浮塑展”、“书画精品义卖展”、“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保护老城厢文物古迹书画义卖展”、“南浦书画精品展”、“今秋画展”等活动 , 1992年 , 以书画为主题的展览共举行6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