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的内卷 生育率下降致产科产能过剩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3月7日,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坝院区人头攒动 。各个科室门前都排着队,唯独妇产科的等候区只坐着两个人 。当采访人员询问孕妇建档名额是否紧张时,分诊台护士说名额很充裕,但提醒采访人员慎重考虑,因为该院产科“随时”会被撤销,将并入另一所医院 。至于为何撤销产科,她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只说妇科仍将保留 。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东坝院区原名东坝医院,于2012年更名 。一位妇产领域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东坝医院的妇产科曾经很辉煌,年分娩量一度达到三五千,这个数据在2014~2016年期间掉到了1800左右,但在去年跳水到不足150,缩水九成 。
经历“产科危机”的不止东坝一家 。北京恒和医院是一家二级高端私立医院,但近年来产科病人数量下降,运行不下去,将被民营妇产科头部医院和睦家兼并 。据知情人士透露,眼下收购处于已“订婚”但还没“领证”的阶段 。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2016年至2021年新出生人口数连年下降,分别为1883万、1765万、1523万、1465万、1200万和1062万人 。社科院在2019年1月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就指出,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医院里的产科,是最早感受到这一变化的地方 。

产科的内卷 生育率下降致产科产能过剩

文章插图
曾经的生育巅峰
“2016年10月是我们院分娩量的最高峰,共接生了约300个婴儿,平均每天10个 。记得有一晚,我基本没休息,收了7名待产妇,做了4台剖宫产手术 。”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王霞回忆说 。
当时正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十个月,第一批生育二孩的需求一股脑地释放出来 。“政策出台以后,很多夫妇都觉得,抓住分娩年龄的尾巴再生一个,”王霞称,“很多都是70后,接近40岁的夫妇生二胎 。”据当时的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总人口逾四成 。
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院长于亚滨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说,2016年,北京市和全国一样,都处在分娩最高峰 。该年分娩量的上升除了归功于二孩的出生,还有前一年羊年压抑下去的生育需求得到恢复的原因 。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在羊年生孩子,而更希望能生一个“龙宝宝”“猴宝宝”“猪宝宝” 。
那时候,媒体关于产科“一床难求”的报道铺天盖地:“楼道加床”“建档难,号贩子索要天价”…… 为了应对分娩量的攀升,北京朝阳医院把7个单间病房改造成了双人间,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也在室外的庭院中加了床位 。“听说别的院还有加板凳的,编号板凳一、板凳二……”王霞说 。
当时国家卫计委为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增设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
民营医院由此看到了妇儿医疗的潜在市场 。东吴证券在2016年10月发布的一份《妇儿行业专题报告》指出,在过去几年,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人均卫生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二胎政策的推行、东部地区城市超过95%的产床使用率等情况,都是发展民营妇产医院的利好因素 。
有政策利好与诱人市场前景,加之妇产医院所需设备较少,资本门槛低,大量玩家入局 。早先入局的妇产专科医院主打高端市场,目标受众为北上广的外籍和高收入群体,后入局的“莆田系”则着重在成都、青岛等二线城市填补空白 。2015年7月,属于“莆田系”四大家族之一林氏家族的和美医疗在港股上市 。
当公立和民营医院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一波生育小高峰的时候,现实却如一盆冷水浇下 。
行业的“产能过剩”
2019年是猪年,于亚滨发现,那年的分娩量还没有超过鸡年2017年 。她由此感到,分娩量开始下滑了 。如果说,2020年女性分娩意愿的减少是受yi情影响,那么2021年在复工复产的情况下,产科却没有恢复以前的活力,则说明生育率下降成为既成事实 。
有数字为证:北京市朝阳妇幼保健院2016年全年的分娩量为接近5800,此后逐年下滑,到2021年,下降至2000出头,比4年前减少了一半还要多 。
在杭州,某民营三甲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刘建刚说,他所在的医院分娩量相对几年前近乎砍半 。2013年之前,他在当地某公立三甲妇产科医院工作 。据他了解,现在,该院产科病房现在大约空了20% 。另据刘建刚所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共有三层,而现在已经撤掉一层,杭州市第二医院的产科病房则关闭一半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