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 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
清明的传说公元前655年,春秋时期的晋国内乱,诸王争权,重耳被迫逃离晋国流亡在外,狐偃、赵衰、贾佗、魏犨,先轸,介子推等人跟随,有一次众人逃亡到荒无人烟的地方,饥饿难耐,无力行走,也找不到任何粮食,在众人万分焦急时,介子推走到僻静的地方,从自己的大腿上割去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当重耳知道事情真相后,感动得留下眼泪 。
19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夺回晋国王位,即位为晋文公,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晋文公即位后立即封赏当初跟随自己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惯争功封赏的人,悄悄的离开,去照顾年迈的母亲 。
晋文公听说后,万分羞愧,亲自前往请介子推出山,可介子推已经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很难寻找 。于是随从提议:可以从三面火烧绵山,介子推就不得不出来 。可大火烧遍了绵山,终究没发现介子推,当火熄灭后,晋文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在一颗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看见惨状,伤心不已,痛苦大哭 。装殓尸体时发现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踏 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
插 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