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运河“桨声灯影”咏唱现代发展旋律

■ 文/图 本报采访人员 张目伦
“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为言万里客,此处是通津”“云帆万里拱神州”等诗句,描述的皆为阳谷七级。这里有元代的北大桥(下闸),反映明清时期风貌的古渡口、古街,“一碑担两间”茶馆、“八卦楼”饭馆、旗杆石座、米廒等古迹遗址。
临清竹竿巷、白布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古朴风貌,充满明清时期的商业气息,漫步前关街、镖局胡同等老街巷,仍可感受到当年大运河上“樯帆林立,货积山堆”的景象。
采访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为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及相关展示工作,聊城实施了大运河设施遗存的保护修缮工程,对河堤岸等进行了修复,开展了道路铺设、沿岸立面改造及绿化保护与展示等,利用传统古村落、古渡、古街区、古遗址的优势,依托丰厚的古运河文化,逐步发展起了旅游等新业态。
大运河|运河“桨声灯影”咏唱现代发展旋律
文章插图

9月13日,市民骑车经过临清钞关附近的运河古街区。
格局仍在的老街巷写满故事
运河漕运兴盛时期,阳谷县的张秋、阿城、七级是重要的货运码头,阿城码头以盐运为主,称“银阿城”,七级码头以粮运为主,称“金七级”。当时,张秋镇是南北方商品集散中心,京杭运河上的五大商埠之一,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运河漕运兴盛,阳谷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区位优势格外突出。
七级镇主任科员訾世峰介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记载了他由馆陶登舟,沿运河南返途经七级段的所见所闻:“十二里抵七级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县、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
只不过,自1955年起,运河内行船越来越少,1960年后,只剩摆渡过河的小木船。自此,运河七级段西岸纤道上再也没见到过纤夫的足迹,两岸再也听不到纤夫的号子声了。
临清中洲历史文化街区周围有元运河、明运河、卫河三水交汇,水系纵横,古迹丰富,留存着运河钞关、鳌头矶、问津桥、会通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竹竿巷、白布巷、锅市街、马市街等现存古街巷仍然能让人们清晰感受到明清商业区的商业气息和古朴风貌。
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井扬介绍,通过箍桶巷、竹竿巷、油篓巷、白布巷等老街巷,人们可以了解当年“商业都会”“经济重镇”是何等繁盛;通过察院街、后营街、御史巷、后铺街、公馆街等老街巷,人们可以了解当年“征战之地”“漕挽咽喉”之遗风;通过会通街、前关街、镖局胡同等老街巷,人们可以想象当年大运河上“樯帆林立,货积山堆”的景象。而“江坝胡同”则展示着石坝与鳌头矶的成因、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的兴废、堰坝与河闸的功用,述说着康熙、乾隆数游“无为观”的原因和藏经阁的故事。游客欲探讨临清闸、广济桥、晏公庙与《金瓶梅》故事背景地的联系,可以到晏公庙胡同,想了解临清贡砖与“漂来的北京城”的关系,考棚街(工部街)会告诉你。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