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太行风|幽燕长歌( 三 )


手工业作坊围绕着宫殿建筑群,临近河渠,从西北至东南沿着宫殿区分布。有冶铁、铸铜、铸钱、制陶、制骨等11处手工作坊址。其中,21号作坊址显示出高超的冶铁水平,出土铁器数量多,种类齐全,使用了锻造和淬火技术。23号遗址是一处制铜兵器作坊,出土了百余件铜戈,大部分刻有“匽王”铭文。从手工业作坊区的规模和完备性来看,这里是当时燕国的手工业中心。一国都城的繁华盛景由此可见一斑。
城址内的东周遗存可上溯至春秋时期,但战国时期最为丰富。遗存的数量、文化内涵、组合关系、分布格局都呈现明显的历史性变化。春秋时期,遗存仅分布在东城西南部和中部的小部分,空间范围小,遗迹以普通居址遗存为主,属于一般性的聚落。战国早期,遗存的分布范围比春秋时期略有扩大。战国中期,遗存内涵发生明显改变。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各种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区等标志性遗存的出现,证实从这一时期开始,都城的各种功能逐渐完善,并出现功能分区。
燕下都东城总体设计主次分明、条理清晰,高大的主体中心宫殿区建筑与一般宫殿区建筑群,形成了高大与矮小、豪华与简单的强烈对比,凸显高大主体中心宫殿建筑的雄伟壮丽和威严神秘。
燕下都城址内共有三处墓葬区,均为贵族墓区。两处在东城内的西北角,即虚粮冢墓区和九女台墓区,两墓区隔河相处。另一处在西城中部偏北,即辛庄头墓区。为了摸清墓葬的具体情况,考古学者分别对每个墓区的一座大墓进行过发掘,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随葬文物是成套出土的仿铜陶礼器。
周朝伊始,王朝创设了一整套细化的礼乐制度来维护宗周统治,将社会内容的多个方面都纳入“礼”的范畴,形成森严的等级差别,并成为标准化的典章规范。一些用于祭祀和丧葬的器皿,也被赋予了礼制涵义。用鼎等礼器随葬规定有着清晰记载,《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燕下都遗址著名的仿铜陶礼器“九鼎八簋”,造型庄严浑厚,僭越了周礼规定的诸侯使用“七鼎六簋”的制度,或许说明当时礼崩乐坏已成社会常态。
昔日的繁华盛景早已随风飘逝,但围绕武阳台规划设计的燕下都城址,仍昭示着战国中期前后燕国政权的强盛,印证着燕下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地的地位。
燕下都|太行风|幽燕长歌
文章插图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河北博物院藏) 河北日报采访人员 曹铮 摄

燕下都遗址内出土数以万计的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等,为燕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璀璨燕文化的有力见证,凝结了燕国先民们的审美和情感寄托。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