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黄色|听老建筑讲故事|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

听老建筑讲故事|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
米黄色|听老建筑讲故事|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
文章图片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
每一个走过湖北路与蒙沂路路口的人都无法忽视一座高达30米的钟表塔楼 , 楼顶红色牛舌状瓦鲜艳醒目 , 楼身四面均悬挂着时钟 。 这座以塔楼为构图中心的建筑是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 , 它坐落在湖北路29号 , 观海山的西侧 , 面向青岛湾 。
【米黄色|听老建筑讲故事|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历史的沧桑被建筑默默地承载 , 见证城市的跌宕起伏 。 1897年德国强行占领青岛 , 后对青岛进行两次城市规划建设 , 并在规划区域上将华人和欧人分开 。 从1900年的城市规划平面图不难看出 , 警察署的选址坐落在一片八边形区域上 , 这里原是清军的一座兵营 , 位于当时城内欧洲和华人贸易商业区的交界处 , 处于德占时期市区西部的中心 , 彰显着统治者的权利汇集 。 4年后 , 德国胶澳警察署动工建设 , 由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 , 于1905年建成 , 投资75万金马克 。 该警察署为德国警察署最初的办公地 , 统辖李村区和青岛区两个警署 , 设有警官和巡捕 , 大楼内除警察署外还设有地方法庭、监狱 , 警察公署所在的八边形地块的北面还有欧洲警察和华人警察住宅楼各一幢 , 在公署大楼的南面还为局长魏尔策尔建造了官邸 。
百年前 , 这座建筑对普通人而言是个禁区 , 但建筑风格并没有因为其承载的治安功能而显得严肃 。 从外观上看 , 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的主体共有二层 , 且带有阁楼和地下室 。 主体高16.5米 , 塔楼高达30米 , 建筑平面为“L”形 。 建筑内部主要是南立面 , 使用了东高西低不对称的灵活设计手法 。 南立面横向采用了三段式构图: 蘑菇石台基、米黄色的二三层墙身、折线式坡屋面 。 初夏时节 , 周围树木郁郁葱葱 , 与建筑红色的陶瓦、米黄色的墙面、浅褐色的蘑菇石台相得益彰 。 多元的色彩搭配交融 , 为老城的红瓦绿树增添了别样的风韵 , 格外吸睛 。
米黄色|听老建筑讲故事|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描绘青岛西端的城市轮廓线
文章图片

王雷 摄
德国人阿尔丰斯·派克韦特在1913年这样写道:“警察公署大楼属新纽伦堡派风格 , 其塔楼与山墙气势宏伟 。 楼内设青岛地方法庭、警察公署和一所监狱 。 它与东洋停车场所构成的画面 , 使人联想到家乡的市政厅 。 ”这个貌似“市政厅”的建筑 , 与集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格调和青年风格派手法于一身的胶澳总督府不同 , 没有采取新古典主义或新巴洛克风格 , 而是采取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和德国乡村教堂的形式 。 比如 , 总督府大楼门窗高大 , 室内开敞明亮 , 以古典对称式的建筑构图显示出建筑物的沉稳凝重;而德国警察署办公室内的门窗不是很高大 , 室内没有过多的装饰 , 反而外立面的装饰风格多样 , 每个坡面的通气孔和烟囱数量、大小、形状都不一样 , 打破了建筑立面的单调 , 构图灵活 , 显示出建筑物的田园式风格 。 在德国哥特式建筑与德国传统村镇建筑装饰手法的影响下 , 警察署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高耸陡直的蒙沙屋顶与形状各异的老虎窗、通气孔、烟囱形成对比;红黄相间的仿“半木构”的直线花饰与钟楼塔尖的复曲线形成了对比;门窗周围使用的红砖镶边与米黄色的墙面形成了对比;高直的钟楼与建筑主体的高度形成了对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