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介绍导游词 彝族民俗文化导游词

一、彝族文化介绍?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 。
二、西昌彝族文化?西昌彝族起源,由于汉文史志记载甚少,故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西藏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 。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
三、彝族文化特色?1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仍处于原始宗教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中 。彝族的"毕摩"祭司和"苏尼"巫师在彝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在与川滇接壤的大凉山和小凉山地区影响更为突出 。
【彝族文化介绍导游词 彝族民俗文化导游词】2.彝族服饰支系众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风格、图案上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色 。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和楚雄,它可分为六种类型 。
3.将凉山彝族民居建成"瓦房";贵州和滇中北部是"张图屋"、"方形碉堡"、"叠木屋"和"下片屋";广西和云南东部是"干柱"房屋 。
四、彝族文化的成就?彝族文化历史带动它的文化旅游产业 。
五、彝族旅游文化特点?非常注重传统美德与生活习俗传承
六、彝族民俗文化?彝族史称“乌蛮”、‘“罗罗”、“倮倮”,有诺苏泼、聂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 。彝族的节日以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最为隆重 。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 。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 。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 。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 。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 。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 。
民俗
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 。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 。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
节庆
清晨,同姓家族聚于长者家祭祀祖宗,晚上共同在平坦的地方燃起篝火欢歌欢舞,此乃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 。之后,各户持火把燎烤庭院、房屋四周、田头地角、果木树旁,不断将炒过的枯松木香面撒在火把上,发出爆鸣声并散发清香味,以“灭灾驱鬼” 。大多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在除夕晚上要“吃黑饭”,初一至初三不做农活,三天所用之物必须在除夕前准备好,吃饭越晚,准备的东西越多,说明来年生活越幸福 。春节期间,青年喜欢进行丢包、打陀螺、荡秋千、打磨担秋等娱乐活动 。
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 。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姑表优先婚配 。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需经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 。迎亲时,男家事先用锥栗树枝和青树叶搭“青棚”,迎接新娘进门后,即在“青棚”下设宴招待宾客 。第二天为正席,亲戚朋友以鸡、肉、酒、蛋、米祝贺 。第三天为新娘和新郎回门日,女家请亲朋好友吃“团圆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姑表优婚已杜绝,现多为自由恋爱结婚 。
建筑
彝族村寨多为彝族聚居的大村寨 。解放前,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闪片房 。有门无窗,习惯于“黑房亮灶” 。忌讳向北开门,无论房门、灶门和厩门都不向北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起有楼有厦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有部分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