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芦笙节是怎么过的 苗族的芦笙节是怎么过的啊

一、苗族芦笙的价值?苗族芦笙曲是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方面,苗族芦笙曲是苗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的丧葬祭祀文化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
另一方面,它集中展示了苗族的民族服饰、歌舞、宗教信仰、传统美德,是传承苗族传统生产生活美德、歌舞知识、技艺的重要课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是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苗族芦笙曲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保留了苗族文化的传承基因,成为苗族人民与外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于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二、苗族芦笙舞的好处?强身健体、增强亲情的魅力 。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
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 。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 。
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 。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
三、苗族的花山节怎么过?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川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5月1日前后举行 。四川的兴文县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 。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节目活动赛歌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 。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束大布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唢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 。芦签舞贯穿花会始未,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 。芦签舞给人一种轻松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 。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签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彩,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爬杆爬杆比赛是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 。人们在杆顶挂上一葫芦好酒或礼物,要求竞赛者先上杆,后下杆,上杆头向上,下杆头朝下,一上一下,快者为胜,可奖得杆顶的美酒礼物 。节日期间还举行摔跤比赛,剽悍的小伙自愿报名上场,相互角力,胜负由场上裁判判定 。跤场上的胜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许多姑娘倾心的对象 。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 。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 。物资交流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 。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
四、贵州苗族芦笙是几孔?多为六孔,也有四孔或八孔 。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 。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
五、苗族吹芦笙的动作描写?【苗族的芦笙节是怎么过的 苗族的芦笙节是怎么过的啊】苗族吹芦笙最有代表的就是:男性在前面吹芦笙,一些妇女则沿逆时针方向跳舞,从三、四、五、七拍不等的动作来跳,脚与上肢的动作自然摆动,腰、膝关节的扭动作为基本特征,脚按节奏变换姿势,手垂直于左、右侧裙子,裙子尾部运动的步伐,按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漫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