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热情消退之前 让我们愉快告别( 二 )


从书店从业者半个内行的角度看 , 《浪游记》的纸质书做得相当考究:小32开+裸线书脊+外封的设计 , 内文用纸和排版的字号、字距 , 都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舒适度 , 小民老二的插画有种久违的野生气息 , 书里的横幅摄影都做成了对开跨页 , 又能打开铺平到180度……种种设计细节 , 都能看到轻盈、舒服、散淡背后的细心思 。
想来也略感到遗憾 , 这本书所呈现的美好——纸刊、纸书、装帧、手绘摄影、认真走路……在全民数字阅读和短视频的当下 , 都有些小众 。 把一本关于旅行的纸书做到这份儿上 , 近乎于在传承手艺了 。
另注意到一细节 , 《浪游记》的每篇文章 , 开篇不署作者名 , 这或是三位旅人面对世间风景的谦卑心——或许三位都认同这个观念:风景不是行走的背景 , 人对于自上古就存在的自然来说 , 没那么重要 。
当写作者和读者的自我 , 都能隐遁于荒野之中 , 相逢纯属偶然中的偶然 。 同为过客 , 能共一路风景 , 就聊上几句 。 景见过了 , 话讲完了 , 也就该告别了 。
结尾署名 , 是记录者的如是观照 , 像古人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
“风格即一切 。 ”用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对写作者的评价标准来看旅行者 , 也是一样的——Ta怎么走路 , 看些什么 , 体验什么 , 跟什么人交谈——组成Ta自己 。 相信翻完整本《浪游记》的读者不会错识三位作者 。 《浪游记》里的三位 , 身上都有可辨识特征:身怀古风、热爱荒野的西北人是韩松落;见多了生死悲欢、转向用玩心流连俗世的是王恺;特别能走路、爱喝啤酒的孤旅人就是尼佬 。
三位交出的碎片记忆也各有风格:有人于童年溪水边拾得璞玉一块 , 深藏多年 , 却于离开故地之时将它扔下山坡 , 猜想它终将化作宇宙星辰 , 这是豁然;有人奔赴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 因被尘世苦难触动 , 止步于穷街陋巷 , 这是悲悯;还有人徒步尼泊尔高原 , 一路鲜见青蔬油水 , 却又在离开之后 , 把村落的日照金山景色忘了 , 也忘不了旅程中最美味的豆汤饭 , 这是仁爱 。
何为“浪游记”?精髓该在一个“浪”字 。 王恺的诠释——“随心所欲 , 没有目的 , 经常走神 。 ”这寓意着接纳世界以本来的模式运行 , 接受别人的日常于自己的生活可能相悖 , 对不在期待之内的意外和必然保持包容 。
也唯有这样 , “游”才能自在 。 设定了目的方位的景致 , 离人归乡的风景 , 采访路过的偏僻陌生地……若是不带分别心、不纠结于故乡他乡此处彼处 , 在当下所处的地方能身心合一 , 周边的三公里乃至三十米就都有风景可见 。
“记”则是随记 , 放任自己随意散漫地记下什么 , 让胸中块垒或快意弥散开来 。 信马由缰地写 , 才不会被求成的欲望牵绊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