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郭进拴|游涌泉寺记( 三 )


涌泉寺山门保留着唐朝建筑风格为一有框无门的空门 , 石门柱上镌刻着一副短联:“净地何须扫 , 空门不用关” 。 此联构思奇巧 , 意寓在涌泉寺山门东边 , 有一石砌拱门 , 上书“灵源深处” 。 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 , 中裂一涧 , 宽约3米 , 深约10米 , 似石洞 , 故名“灵源洞” 。 因为“喝水岩”石刻 , 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 。 灵源洞两侧 , 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 , 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的一半 , 行、草、隶、篆诸体俱备 , 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 , 誉为“东南碑林” 。 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 , 元刻12段 , 明刻30余段 , 清朝至今百余段 , 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 , 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 , 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 。 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 相传900多年前 , 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 , 嫌洞下涧水喧哗 , 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 。 从此 , 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 , 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 。 宋时徐锡之题喝水岩诗:“重峦复岭锁松关 , 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侍师侧 , 不教河水过他山” 。 用反意评说历史传说 , 亦饶有风趣 。 双关 , 令人击掌称奇。
涌泉寺还有玉制千手观音(实际上只有20双手 , 因每人有49种欲望 , 故称“千手观音”) , 此庙的香火旺盛 , 非常灵验 , 我也点起两盏平安灯祈福 。
出山门 , 对面的山坡上有巨大的四个大字“知恩报恩” , 大字下方有一眼古泉 , 听说以前此泉不论如何取水 , 水位很快会恢复原来的高度 , 寺庙由此得名 , 也是著名古迹之一 。
来到涌泉寺 , 没有人不为它奇特的格局所震撼 。 涌泉寺的建筑格局十分独特 , 看上去参差错落 , 别致有趣 。 整个寺庙依山而建 , 有“燕窝穴”之称 , 寺庙藏而不露 。 站在寺庙的高台阶上 , 向下极目远眺 , 山仿佛被隐藏一般 , 什么都看不到 。 此外 , 涌泉寺的大门也十分有特色 。 说是大门 , 其实根本就没有门 。 两侧是红墙 , 中间是铺着青石的青石路 , 路并不宽敞 , 只能容几个人通过 。 往前走 , 就会看到一个亭子 , 那便是入口处 , 可是只有一个框架 , 并没有门 , 通行并无障碍 , 就好像佛教可以容纳众生 , 苦海无涯 , 回头是岸 。 只要诚心悔过的人 , 佛教都会诚心接纳 。 进门处左右两边的石柱上写着一副门联“净地何须扫 , 空门不用关” , 这幅对联可有意思得很 。 语法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 这副对联就用了双关 。 由于地形的影响 , 风大的时候 , 门口的落叶都被风带跑了 , 门也经常被刮跑 , 所以称“净地何须扫 , 空门不用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净地”指的是佛门的“净土” , “空门”则指四大皆空 , 意为佛门净地 , 如去如来 , 无遮无碍 , 不遮也无妨 , “净”、“空”还是涌泉寺住持的净空方丈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