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郭进拴|游涌泉寺记( 二 )


唐武宗灭佛时 , 华严寺被毁 。 908年 , 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 。
涌泉寺 , 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 。 宋朝时 , 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
1407年改称涌泉寺 。 明代曾两次毁于火灾 , 相继修复、扩建 , 形成今天的规模 。

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 , 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 , 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 。 寺依山偎谷 , 槛廊连缀 , 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巨柱耸立 , 飞檐凌空 , 雄伟辉煌 。
镇寺之宝 , 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 , 只披汉装 , 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 , “法相庄严” 。
在大殿后侧 , 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 。 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 , 据说历经多次火劫 , 仍完好如初 , 被称为镇寺之宝 。
大殿内外有许多对联佳句 , 如:“座上白云多 , 正当风浴时 , 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 , 看七鲲东去 , 五虎南来 。 ”等 , 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 。 其中 , 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 , 丹顶鹤图案86块 , 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 。
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 此外 , 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 。
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 。
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 , 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 , 有300多年了 。 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 , 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 。 塔高约7米 , 八角九层 , 系用陶土分层烧制 , 砌叠而成 。 塔身施釉 , 呈棕褐色 。
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 , 悬陶铃72枚 。 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 。
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 。 塔高大精美 , 为国内稀有 。
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 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 。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 , 步入天王殿 。 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 , 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 , 请看顽石点头 。 ”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 , 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 , 却剩得大肚宽肠 , 不知众檀樾信心时 , 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 , 总见他欢天喜地 , 请问这头陀得意处 , 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 , 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 , 中间横桥卧波 。 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 。 涌泉寺是福州著名的佛教景点 , 素有“进山不见寺 , 进寺不见山”的说法 。 山门前是一片斜坡 , 听导游说 , 从上面看 , 进寺的人都是匍匐进寺 。 体现了信众对佛祖的虔诚 。 大雄宝殿筑在高台之上 , 钟楼、鼓楼分列两边 。 一进寺庙 , 弥勒佛像后面有一座供桌是铁木所制 , 入水不腐 , 遇火不着 , 密度很高 , 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 是涌泉寺的其中一宝 。 另一个宝贝是一对铁树(铁树罕有开花 , 而此树以前经常开花)因参观者经常抚摸破坏 , 现已搬入方丈室保养 , 也许以后开花会移出供人瞻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