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的特色与传承( 二 )


龙灯的道具制作与活动流程
道具制作 。 板板龙灯的制作既简单而又复杂 , 是一门综合的画匠工艺 。 板板龙灯用木板、竹篾、皮纸为其制作材料 , 制作龙头、龙身和龙尾 。 龙头制作难度较大 , 俗语有“板板龙灯牛不牛 , 关键看龙头”的说法 。 龙身每段用2米长、20厘米宽的硬质木板做成 , 板上钻圆孔固定灯笼和蜡烛 , 每块木板有5个灯笼 , 木板两端钻圆眼 , 用木棒连接形成一条长龙 , 视参与人数可长可短 , 少则几十段 , 多达数百段 。 龙尾的制作与龙头基本相同 , 只是在灯笼蜡烛的数量上不同 。 制作完成后需用画笔在龙眼中点睛 , 为龙头连接的一节身子画鳞 , 然后在龙头上挂红 , 预示新龙显灵 。
内涵与忌讳 。 新制的板板龙灯 , 在出发之前 , 先要请族里有声望的老人开咽喉、敬神 。 板板龙灯出发前 , 要择日择时 。 出发时 , 还要出动两班围鼓 , 前后各有一班 , 八根九眼铳 , 龙灯前后各四根 , 两把大号和唢呐 , 前后各两把 。 此外还要安排事先做好的四个虾灯和四个排灯引路 , 跟随着祖神头像 , 各姓有不同的祖神 , 如李家为黑神都督 , 感天二公 , 黄、刘、杨三家抬的是武成王 , 高家抬的是康公王子 。 后面是四个四方排灯 , 分别写有“回避肃静”四个大字 , 就像戏台上皇帝出驾一样 , 吹吹打打 , 前呼后拥 , 只待族里“头人”一声令下 , 一齐点燃蜡烛灯笼 , 参加表演者少则300到400人 , 多不封顶 。
在玩耍的途中也有许多禁忌 。 一是玩灯时最忌“剪刀夹”造型 , 否则虾灯便用爪子抓瞎其灯 , 但一般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 因为灯象征着光明 , 灭了就视为不吉利 。 二是如果两条龙灯走到一路 , 各靠右行其道 , 若一方进入场中 , 老是站场不让 , 另一方就会采取包围的形式 , 逼着对方出场 。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 , 高姓龙灯被李姓围住 , 折灯而逃 。
活动流程 。 板板龙灯的活动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 分别是拼板、起灯、进场与打盘 。 先是拼板 , 龙头就位后 , 所有灯板按先后顺序用灯把进行连接 。 接着起灯 , 龙头进场 , 开咽喉 , 用燃香在龙头的舌根处呈“品”字形点上三个香孔 , 五谷茶米撒满龙头 , 以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 同时 , 锣鼓鞭炮齐鸣 , 所有板板龙灯点上蜡烛 。 然后是进场与打盘 , 整个过程都是龙头先起 , 灯板队伍紧跟龙头 , 龙尾紧跟灯板队伍 。 打盘流程又分为:“绕大盘”“太极图”“菩耳闪翅”“金钱吊葫芦”“福字头”“游园”“收灯” 。 队伍进场从右向左围绕场子绕大盘 , 再以螺纹状逐渐向中心缩小 , 即像蛇一样圈成一个饼 , 在中心后龙头左右摇摆 , 向群众示意 。 接上从中心位置起 , 从左向右向外旋出来 , 过程是上一次绕大盘过程的反转 , 两个一接合 , 就形成了“太极图” 。 龙头刚绕出来 , 按“横着的菩萨的耳朵”队形 , 从左边绕到右边 。 接着按传统的“金钱吊葫芦”的图案将队伍绕成金钱吊葫芦形 , 然后队伍按“福”字绕成福字形并保持队形出场进行“游园” , 游园时沿路住户门前在路边点一长条蜡烛及烟花鞭炮 , 同时家家户户门口摆上八方桌 , 桌上供有茶酒 , 等待板板龙灯从自家门口路过 。 龙头即将达到门口时 , 燃放烟花、鞭炮 , 烧上香纸 , 恭迎龙王(龙头)亲临 。 每到一户门口 , 龙头向门口作揖三下 , 保佑此家平安 , 万事如意 。 此时主人将会向板板龙灯供奉喜钱 , 所经之处 , 皆如此 。 最后是“收灯” , 游园结束后 , 到达收灯处板板龙灯队伍绕成蛇形圆盘 , 此时龙头与龙尾合在一处 。 在收灯场旁 , 烧一大堆稻草火 , 板板龙灯队伍拆散 , 龙头、龙尾、龙身(灯板)分别从稻草火烟上掠过 , 示为过烟 , 表示龙王回归天庭 。 结束后龙头和龙尾归放祠堂 , 龙身即灯板各自背回家 。 回家后 , 灯板上蜡烛新换一批 , 并点亮 , 平放在堂屋 , 同时点上香纸 , 保佑一年平安 , 家门和顺 , 五谷丰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