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西域怀古之玉门关( 二 )


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成了南北两路 , 北道向西北经过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 , 叫天山北路 。 南道向西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 , 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 , 叫天山南路 。
残存的烽燧
正如我在前文《西域怀古--之嘉峪关》中提 , 西域边塞长城都是以这种拒马墙的形式 , 其功能主要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 , 再通过烽燧的信号联系 , 集结兵马予以打击 。 所以眼前的长城已经历过千年风沙洗礼 , 自然不能跟北京附近那雄伟的长城相提并论了 。
汉长城较之秦长城有所发展 , 因为修了外长城 , 汉长城的长度达到了两万里 , 即汉朝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
现存的一段汉长城历经2200多年 , 没有什么特殊的保护措施 , 竟然如此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 真的就是一个奇迹!
仔细看去 , 在一片苍茫的戈壁滩上 , 高达两米左右的汉长城城墙 , 夯筑的土层达八层 , 修筑用的材料包括芦苇、红柳、罗布麻等清晰可见 。 这些古代遗存中 , 没有水泥、没有钢筋 , 粘结的却很牢固 , 能够屹立数千载而不倒 , 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 实在令人惊叹 。
汉长城
站在汉长城前再向北眺望 , 当年抗击匈奴的情景浮现眼前:最北端的马鬃山(当时酒泉郡、敦煌郡的北部)是第一道天然屏障 , 匈奴必须南越马鬃山才能进入河西;疏勒河是世界上少见、中国唯一的由东向西流淌的大河 , 是抗击匈奴的第二道天然屏障 , 匈奴人想跨过湍急的大河绝非易事;再往南就是汉长城 , 这是第三道屏障 。 如此严密坚固的防线 , 堪称人类防御系统的一个奇迹 。
由于汉长城北邻疏勒河 , 经过芦苇遍布的沼泽地带 , 建汉长城时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一层泥沙、一层芦苇夯筑而成 , 泥沙中所含的盐碱胶凝结后非常坚固 。
如今 , 马鬃山依然巍峨 , 疏勒河前些年几近干涸 , 汉长城大部分已然风化 , 好在古人还是留下了这段如此完整的汉长城围墙和烽燧遗迹让我们凭吊和瞻仰 。
如今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生态保护 , 远方的疏勒河的水流也略有恢复 , 湿地也依稀可辨 , 也许不久就会再现当年长城屹立、清泉淙淙、水泽遍布、芦苇摇曳的大漠风光 。
追忆往昔 , 两千年来 , 这里风云变幻 , 群雄纷争 , 烽烟四起 , 边患不断 , 匈奴消迹、汉唐的兴起、五凉吐蕃西夏蒙元相继覆灭、明清王朝统一...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里 , 改变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台 , 一个王朝倒下又一个王朝再崛起新朝换就朝 , 变换的是王朝不停地更替和流失的岁月 , 而屹立不变的只有这汉人所筑的长城残垣断壁 , 以及烽燧土堆 。 想到这里 , 咋不感叹这岁月悠悠 , 时光如刀 , 风霜如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