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环境治理要让群众更“有感”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75岁的摄影爱好者刘生才 , 40多年来登上骊山拍摄上千次 , 5500余张照片组成“骊山影集” , 大量同一视角、不同时期的对比图 , 直观地记录了骊山由黄变绿、由荒到密的生态恢复过程 , 引来大量网友点赞 。
骊山的植被一度遭无序发展的采石业破坏 , 严重的地方甚至满目疮痍 , 令当地百姓心痛不已 。 近些年来 , 临潼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加大对骊山生态的修复、保护力度 , 从2008年到2021年累计投资4.38亿元 , 实施骊山北麓森林植被恢复工程、西安市重点区域骊山至洪庆直观坡面绿化、创森都市水源涵养林保护、秦岭北麓恢复植被等工程 , 造林4.25万亩 , 累计栽植苗木800余万株 , 绿化了30余座山头 , 骊山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37.2%提高到80%以上 , PM_2.5平均浓度也降至有监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
数据和指标虽然直观地记录了骊山生态修复的成绩 , 但当地老百姓的感受 , 远不如几组前后对比的照片来得直观 。 对于老百姓而言 , 这种身边的变化更加可感可信 , 更能认识到习焉不察的成绩来之不易 。
【参与感|环境治理要让群众更“有感”】环境治理要让群众更“有感” , 首先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 。 生态环境治理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 只有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变化、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他们才能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 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 刘生才的“骊山影集”引来无数点赞 , 正是因为当地老百姓对骊山的变化感同身受 , 对骊山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真实的获得感 。
环境治理要让群众更“有感” , 还要让群众有参与感 。 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不尊重群众的参与感 , 花了不少功夫却闹得沸沸扬扬 。 比如 , 有的城市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城市公园改造提升”等工程中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 , 有的城市在“湖边景观提升改造”中将上千年知名景观中的柳树换为月季花 , 引来群众质疑 。 其根本原因在于主事者习惯“自行其是” , 不尊重群众的参与感 , 没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 , 没有与群众形成良性互动 , 甚至伤害了群众的朴素感情 。
美好环境人人共建 , 建好环境人人共享 , 生态环境治理本就是为群众打造宜居环境 , 要善用善导 , 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形成正向激励 , 把环保事业的群众基础转化为难能可贵的环保合力 。
近年来 , 不少地方从小切口入手 , 通过随手拍、晒一晒等抓手调动群众积极性 , 既可记录身边的美景、善行 , 又能曝光脏乱差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 用社会舆论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