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精致露营带火端午假期 会成为城市旅游消费下个“风口”吗?( 四 )


营地各出奇招 , 既是“野蛮生长” , 也是“百家争鸣” 。 “两年时间铺得更开了 , 往后走 , 露营会固定下来 ,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一位经营者判断 。
徐亮发现 , 在更早接触精致露营文化的上海 , 露营甚至已细分成为老年人的一种生活必需 。 告别跳广场舞、上麻将桌的老年生活 , 老年“玩家”频频走进高端露营装备店 , 开口就是行话 , 没个十年露营经验 , 达不到这种水平 。
营地经营者们试图抓住这个窗口期 , 让露营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 , 毕竟疫情是不确定的 , 当“催化剂”消失后 , 城市露营需要切中真正的“要害” 。
露营爱好者林静说 , 我们80末、90初这代人 , 从小在城里长大 , 缺的是对户外、对大自然的体验 , 会愿意为此买单 , 作为家长 , 我们也不怕孩子磕着、碰着 , 反而更希望孩子在户外释放天性 。
城里人涌入营地 , 渴望在“人造环境”中寻找自然 。 在微光营地负责人眼中 , 这类需求至少还将持续3~5年 。
谭天强调 , 一个“好的城市营地” , 除了基本的环保、安全机制 , 更要扮演好自然教育、户外生存教育的角色 , 宛若“桥梁”“中转站” 。
在谭天看来 , 城市营地的优势在于通勤成本相对更低 , 可抵达性更好 , 同时是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 。 “如果一来就把你带到荒野、自然中 , 尤其是女性和孩子 , 可能会缺乏安全感 。 ”谭天认为 , 城市营地可以帮助提供一些学习初步技能的机会 , 准备好后再出发 。
构建“自然观”
“露营大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徐亮回忆 , 在一个可以容纳万人级规模的营地上 , 不同段位的爱好者 , 怎么露营都可以 , 欧美范、日系风、中国风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 搭建的东西代表了个人风格 , 也体现了个体对露营的理解 。
某种意义上 , 城市营地就是一种“试验场” 。 不同理念在此错杂交织 , 目的殊途同归——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更行之有效的链接方式 。
长期以来 , 城市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形式被另一种“人造”环境所替代的过程 , 城市与自然“理所当然”站在对立面 。
出于对自然和乡野的呼唤 , 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构想了一种全新的城乡一体模式 , 代表乡村清新乐趣的田野、灌木丛、林地 , 城市均步行可及 。
100多年后的今天 , 城市仍然在寻找“那扇门” 。 这些走进营地的人 , 重新诠释“露营”本身 , 由此也打破人与自然的隔阂 。
去户外、去野 , 更是去构建成熟的“自然观” 。
在研究美国伯克利生态城市发展时 , 社会学家理查德·瑞吉斯特曾提出疑问 , 在人类用非自然手段“接管”城市前 , 上一个管理者是谁?博物学家斯特灵·本纳尔给出了一个具有冲击力的答案:大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