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杰|“一个飞盘甩出去,可以击中三顶帐篷”,假期又至,露营还是很火!( 二 )


这种“纯粹”露营当然是伴随风险的 。 一位朋友在独自前往川西时不幸遭遇事故 , 自那之后 , 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停了下来 。
今天人们热议的“露营” , 已经不太一样——它被赋予了更多休闲意味 , 不仅地点更近、更安全 , 方式也更风格化 , 投射着一个人的喜好 , 生活方式甚至经济实力 , 专不专业反倒不那么重要 。
智杰|“一个飞盘甩出去,可以击中三顶帐篷”,假期又至,露营还是很火!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带着儿子进入营地的李洁 , 直到今年春天才“入坑” 。 她以前在中国香港生活 , 常常徒步 , 从未真正露营过 。 “入坑”以后 , 她的露营频率变成了“每周都去” 。
上周六 , 李洁拉着满满一车装备 , 开始又一次露营 。 先是熟练地在营地入口处核销预订信息 , 和儿子一起戴上棕色腕带 , 又跑到小山丘上眺望 , 挑选一个“最佳位置”——绕过山丘 , 斜坡处、大树下 , 临湖 , 再把天幕、帐篷、移动厨房 , 小到锤子、营钉等“基建套装”准备好 。 最后 , 在朋友们不得要领却又不遗余力地“帮助” , 以及七嘴八舌的“指挥”下 , 她花了两倍时间才让一切就绪 。
“妈妈 , 为什么你一个人搭帐篷都没这么费劲?” 儿子在一旁发问 , 逗乐了众人 。 李洁只好说 , “这个活(搭帐篷)不适合帮忙 。 ”
指导搭帐篷 , 是当下城市营地服务的第一步 , 因为相当大比例自带装备的客人都是“小白” 。 而对量更大、面更广的“零经验党”来说 , “拎包入座”的露营方式更加友好——坐在布置好的营位下就可享受自然 , 微风拂面 , 吃饭聊天 。
至于过夜这件事 , 更已不是必选 。 城市营地、公园河边 , 到处都是“日归党”撑起的帐篷 。 甚至连帐篷也不再必需 , 支起一方六角形天幕 , 拉开蛋卷桌 , 坐在月亮椅上 , 再煮上一杯咖啡 , 就已达成仪式感 。
“‘假露营真野炊’这个提法更准确 。 ”正在纠结周末下雨是否影响露营的米娜说 。 在她的认知中 , “露营”已被泛化成一件具有强社交属性的活动——要不是家人生日 , 她也不会凑这个热闹 。
就在纠结的当口 , 营地打来电话说 , 最近的周末已全部订完 。
营地“划分阵营”
事实上 , 露营作为一种“舶来品” , 在国外已演化上百年 。
和早期追求“荒野感”的BC露营(Bush Craft)不同 , 2005年 , “精致露营”(Glamping)在英国诞生 , 倡导睡得舒服、吃得精致的新兴户外休闲方式随即在美国、日本等地大受追捧 。 2016年 , 这个由“Glamorous”加“Camping”组成的新词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 大约两年前 , 精致露营的概念在国内各大城市落地 , 所谓“精致露营元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