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在延续

5月的蜀中 , 细雨绵绵 。 采访人员乘车从成都出发 , 东行约4个小时 , 到达四川省巴中市 。
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 鼎盛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 。
永葆红色根基
“今年是红军入川的第90年 。 90年过去了 , 我们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 ”捧着父亲的勋章 , 年过七旬的肖冀川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来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
1932年12月 , 红四方面军入川 , 先后解放通江县、巴中县、南江县(现均属巴中市)及周边大部分地区 , 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
肖冀川的父亲肖盛文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 , 在征战中曾获得抗美援朝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八一勋章等数枚奖章 。 2001年 , 肖盛文去世后安葬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 肖冀川说:“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是一场血战 。 我们把它们捐给国家 , 让它们替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 。 ”
“红军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至关重要 。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璇一边将收藏证书郑重地递到肖冀川及其兄弟姐妹手中 , 一边介绍道 , “像肖老这样战后回老区参加工作 , 最终安葬在碑林的老红军有很多 。 ”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 巴中地区曾有12万人参加红军 , 其中4万余人牺牲在战场上 。
除了位于巴州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 巴中市还拥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教育资源 。
巴中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周晓东说:“保护好、展示好、利用好这些革命文物 , 讲好红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 是我们革命老区人民的职责使命 。 ”
助跑经济“接力赛”
入夏的通江县雨水充沛 , 伴随通江银耳、罗山茶等经济作物的繁茂生长 , 武警四川总队巴中支队官兵们的心却悬了起来 。
“每年雨季都是通江县洪水易发的时段 。 ”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宋鑫说 , 为防止当地群众因洪致贫、因洪返贫 , 支队连年来做了不少努力 , 包括捐资修路、建“爱民堤”“连心桥”等 。
“我们驻守巴中这片红色革命老区 , 就要发扬光荣传统 , 视人民为亲人 , 把驻地当故乡 , 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 ”宋鑫说 。
在支队结对帮扶的通江县陈河镇陈家坝村 , 村内陈河河堤两旁遍布着用于种植银耳的黑色低温棚 。 3米多高的低温棚里 , 24小时监测仪器实时调控温度和湿度;不远处的加工厂里 , 村民们在流水线上将新采摘的银耳加工成速食汤羹、罐头、饮品等 。 这些产品将被发往世界各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