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打卡博物馆成年轻人新潮流( 四 )


唐阳阳还曾听一个朋友讲起一段新奇的体验 。 朋友去参观了一个呈现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存现状的展览 , 形式类似一个大型剧本杀 , 每个参观者可以体验一个角色 , 这些角色都有真实原型 , 策展团队根据采访了解了她们的故事后 , 设计成每个参观者的行动路线和故事线 , 参观者要随着情节的推进 , 以角色的身份在某些节点作出选择 。 朋友参观后表示大受震撼 , “真的能感受到她们在某些场景下的无助、选择面的单一 。 ”虽然还没有亲身参与过这样的体验型展览 , 但唐阳阳很期待博物馆能设计出这样体验感强、让人感受深刻的展示方式 。
“现在博物馆要做好传播 , 注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 , 把文物‘困’在博物馆里 , 要利用互联网让文物被更多人关注 。 新的时代背景下 , 我们肯定不能固步自封 , 要不断顺应时代变化 , 用最新的手段去传播文物 。 现在很多新式的传播都帮助文物出圈 , 比如有意思的表情包、综艺节目、短视频、纪录片等 。 跨界营销也不失为可以借鉴的方式 , 和新生事物、流行事物做好结合 , 让文物资源火起来 。 比如‘博物馆+盲盒’‘博物馆+灯光秀’‘博物馆+美妆’等 。 ”
何鑫也发现 , 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临时展览对年轻观众非常有吸引力 , 如生肖特展、亚洲象保护公益展、视频安全科普展等 。 “这些临时展览的可发挥空间较大 , 都会融入互动体验的技术手段 , 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 ”何鑫介绍 , “今年年初临展部门的同事推出了‘清宫首谱”展 , 借助3D建模的神兽多媒体及互动展品等手段 , 从现代哺乳动物学视角重新诠释清宫《兽谱》 , 让现代动物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 , 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打卡体验 。 ”
一起种草一起拔 , 博物馆成社交新场景
除了展出方式和文创产品的创新 , 博物馆和一些文物的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与年轻人的喜好同频共振 。 37.80%受访者曾观看博物馆的直播或线上展 。 此外 , 66.33%受访者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观看和博物馆相关的消息、短视频、图片等 , 51.81%受访者观看过和文物有关的综艺节目 , 43.65%受访者观看过和文物等展品相关的纪录片 。
晚饭中把《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节目当作一味菜 , 已经是赵津慧的一种习惯 。 “看《国家宝藏》时印象最深的是云梦睡虎地竹简那一期 , 撒贝宁饰演一位叫‘喜’的秦国官员 。 ”这位生活在秦一统天下前不久的基层官吏 , 不仅是当时秦国律法的执行人 , 也是法律的痴迷者 , 他生前将律法和工作记录抄写在竹简上 , 身后就枕着、依着这几乎充满棺椁的1000多片竹简长眠 。 仿佛跟着节目穿越到2000年前的赵津慧为之动容 , “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和秦国以法治国一脉相连、息息相关 。 ”看这类节目时唯一让她有点困扰的 , 是有时候弹幕太多 , “都耽误我看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