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拾贝疍家人

疍家,又称艇户,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世代耕海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 。“疍家”之称从何而来?一种说法源于疍家人早前居住的舟楫外形,形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疍民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中,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
据史料考证,疍家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最初属于古代百越族,其文化产生于秦汉时期,一部分古越人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成为疍民,岭南地区优越的水环境和丰富的水产资源吸引其以水为生 。“疍家”一词最早出自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卉裳罽衣,胡夷蜑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 。”其中“蜑蛮”一词便为今日“疍家”一词 。
《海南疍家人》一书中提到,海南疍家人自秦汉时期从东南沿海迁徙而来,聚居在渔业资源丰富的海湾滩涂,造舟为屋、傍海而居,随鱼虾汛期迁移各处港湾,采珠拾贝、撒网垂钓、耕海谋生 。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疍家人已分布在海南各处港湾,有些会随季节更替,在岛屿东北和东南沿海一带来回迁徙 。
解放前,疍家人没有田地,不能上岸居住,不能与岸上人家通婚,不能读书识字,科举名册没有“疍民”,也不能编册入户 。因为常年漂泊在海上谋求生计,疍家人也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的民族成分划属汉族,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文化特征也与岸上居民逐步融合 。
21世纪后,三亚疍民从以海为家到集体迁居,离海上岸,剩余的渔排船只大多用于餐饮观光 。而陵水如今有着海南最具规模的疍家人聚集族落,疍家人主要居住在新村镇的海鹰、海鸥、海燕村和英州镇的赤岭村 。目前,陵水新村镇有渔排456户、船舶1400余艘,有5000余人常年生活、生产在海上 。
【耕海拾贝疍家人】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国度里,世代生活在海上的疍家人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习俗,以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方式,留下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烙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