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引汉济渭见真章

站在陕西中部的秦岭之巅 , 我们或许能远眺到北方几十公里外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南方几十公里外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 。 大江大河向东奔流 , 不舍昼夜 , 各自成就着自然生态迥异的一方水土 。
一山分南北 。 关中地势平坦 , 人口数量和经济体量处于绝对优势 , 仅西安的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就占了陕西全省的三分之一 , 但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却远少于陕南 。 对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 , 生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 。
多年前就有人设想 , 将汉江干支流的水引入渭河流域关中地区 , 一举破解陕西省的水资源瓶颈 。 随着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成熟 , 堪称陕西版“南水北调”的引汉济渭工程逐步酝酿、实施 , 其中最关键、最受关注的控制性工程是如何从秦岭中打通一条隧洞 。
今年2月底 , 在一片欢呼声中 , 隧道硬岩掘进机(TBM)的刀盘破岩而出 , 标志着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 这也是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 。
“隧洞贯通意味着重大问题已基本解决 , 如同盖房子已建好框架 , 接下来主要是装修了 。 ”秦岭隧洞项目总设计师李凌志说 , 多年凿壁少人知 , 一举贯通天下闻 。
“一水穿秦岭 , 万年润长安” , 秦岭山间的这处标语格外豪迈 。 作为完善水网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这座隧洞怎么从设想变为现实?在敏感而重要、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秦岭区域实施大工程 , 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又如何实现平衡?带着这些疑问 , 采访人员走进位于秦岭山脚下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引汉济渭工程指挥部 , 与秦岭隧洞项目总设计师、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李凌志及其团队进行深入交流 。
“扎根秦岭二十三载 , 凿终南隧道修坦途 , 穿秦岭隧洞润关中 , 修路引水惠泽三秦” 。 李凌志说 , 作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隧道领域专家 , 他1999年起就一直在围着秦岭“做文章” 。 2005年 , 时年34岁的他被委以重任 , 全身心投入到引汉济渭工程中 。
李凌志说 , 为了选择一条线路最短、投资最省、地质条件最好、对自然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 , 设计团队当年在约6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全面踏勘 , 研究的线路总长达850公里 。 院士专家们从几十个方案中反复研究 , 最终选择了目前的方案 , 这一工程项目建议书还曾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二等奖 。 他说:“勘测期间有次穿越山上无人区时 , 遇到过野生大熊猫 , 大家又惊又喜 。 就算为了避免打扰国宝们栖息 , 也要慎而又慎” 。
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 , 如何降低对动植物的影响呢?“细节决定成败 , 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保护秦岭不是喊口号 , 要在实践中尽量把工作做细、做实 。 ”李凌志说 , 除前期勘察设计外 , 在设计和施工中尽量调查生物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 , 能避则避、能躲就躲 。 实在躲不开就尽量减少影响 , 比如一些地段采用斜井替换竖井施工 , 一些时段优化施工减少烟尘和震动对动物造成的恐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