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峰窝麦秆工艺品

【天津|峰窝麦秆工艺品】“峰窝许愿去烧香 , 灵应无如此药王 。 节近端阳天渐热 , 小车结会舍梅汤 。 ”这是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对峰窝庙会的描写 。
峰山药王庙 , 位于津城以南三十里 。 《津门保甲图说》南面一带村庄图说第二十四中 , 记有“峰山”“药王庙”两地名 。 据传 , 当地俗称风窝村 , 先有村 , 后有庙 。 所谓风窝 , 指地处沿海 , 平原多风 , 常被风沙隐蔽 。 后谐音成“峰窝”“蜂窝”“峰山”等 。 因此 , 在民间“峰窝庙”的知名度反倒更大 。 庙内供奉药王 , 每逢阴历四月二十八药王寿诞 , 信众云集 , 顶礼膜拜 , 人声鼎沸 。 借此声势 , 百货齐聚 , 摊贩茶棚数不胜数 。 庙会上 , 一种以麦秆编成的工艺品颇具特色 , 人称“峰窝麦秆” 。
20世纪初 , 村人赵士通从北京妙峰山庙会购回一批麦秆工艺品 , 经过仿制、改进工艺 , 自成一格 。 其以麦秆为原料 , 先将麦秆处理整齐 , 捆扎成束 , 再用红、黄、绿等颜色分别煮染 , 晾干后作为材料 。 编制时 , 先做布胎或纸胎 , 然后将麦秆剥开压平 , 编附在已做成的胎面上 。 其中佳作 , 生动传神 。 后来 , 周边大寺及大芦北口村民多习此技 , 农闲时凭此为生 。
20世纪40年代 , 沽上作家戴愚庵亲赴峰窝庙会 , 并撰写《蜂窝杂记》发表在1941年5月25日的《新天津画报》上 。 文中记述:“庙地特产 , 为编织玩具 , 如:鱼、鸟、枕、扇、狗、马、球、灯之类 。 上庙者无人不买几种带回 , 当地民人卖此者 , 一年之生活费赖之 。 ”手艺人并不墨守成规 , 多有创新 。 每年麦秆所编造型时有变化 。 “独今年卖(麦秆编制的)大锤者独多 , 每两双三角 。 凡乘自行车去的 , 无人不买两双 。 ”由此 , 戴愚庵戏谑道:“乘车时 , (将大锤)插入衣领之中 , 至便也 。 在上庙的会道上 , 曾见一行四乘自行车 , 乘车人每人脖后插了两双大锤 , 配个拿枪的人 , 简直是一出‘八大锤’呢 。 ”
1960年 , 崔锦曾去大芦北口村采访 , 接待的是卫南公社妇女队长于秀芝 。 她们于1956年编过一对大花篮 , 整个篮子及周边装饰的鱼、鸟、花卉均用麦秆制成 , 艳丽大方 , 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艺术展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见《麦秆玩具国际折桂》一文) , 是天津民间工艺品的杰出代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