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熬过寒冬,五一假期旅游真复苏,但为什么导游却没了信心?( 四 )





回忆学生生涯 , 在两位导师的课上 , 小青清晰地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
旅社出身的导师A , 相对更加强调实战 , 鼓励学生尽量参与到行业一线 , 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实习、带团的机会 。
而身为地区旅游协会副会长的导师B , 则更加强调理论知识 , 要求学生恪守导游的职业要求 , 丰富学识 , 鼓励学生参加导游大赛提升自己的讲解功底 。
这两种模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 , 各自有各自更适配的旅游市场 , 但随着国内机酒单价逐渐透明、民生事务处理效率提升 , 以积累信息差为核心的导游的优势将逐渐减弱 。
同时 , 随着自媒体时代到来 , 硬币的反面 , 凭借信息差非法牟利的“害群之马” , 给导游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
这些负面影响正在消磨新人导游的信心 。
作为黄山人 , 小青对旅游业颇有感情 , 是班里为数不多打定主意要深耕旅游业的人之一 。 然而 , 即便是她 , 耳边也不乏劝其转行的声音 , 有的甚至来自行业前辈 。
2016年 , 携程曾发布过一份《导游领队群体幸福度调查报告》 , 调查显示 , 导游领队是离家在外工作时间最长、紧张度最大的职业之一 , 但仅有47%的导游感到自己的工作受到尊重和认可 。 面对工作压力和委屈情绪 , 56%的人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 。



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 , 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桑斯坦提出了“信息茧房” , 用来描述人们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 , 只关注符合自己印象的信息 , 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
而对于导游群体来说 , 突破大众的刻板印象 , 丢掉“污名” , 在信息茧房中凿出一个传声孔 , 既是自我增值 , 更是生存所必需 。
“选”一个好导游 , 而非“赌”一个未来 , 导游这个职业究竟会不会成为时代的眼泪?
从互联网呈现出的Z世代画像来看 , “特种兵们”有极强的线路规划能力 , 在各城市间交通线路持续完善 , 治安环境大幅提升的背景下 , 导游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多余 。
多次担任导游大赛评委的金牌导游张文龙却不这么看 。
他认为 , 即便是看起来走马观花、劳心费力的特种兵旅游 , 总体上依旧呈现出往具有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流入的趋势 , 尤其是先锋书店成为热门打卡目的地这一现象 , 说明了年轻人对旅游的理解依旧是向文化靠拢的 。
“特种兵这种旅游形式会随着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而改变 , 但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收获的知识上的提升 , 心灵上的享受不会 。 ”



所以 , 对于“导游这个职业会不会消失”的担忧 , 张文龙表示大可不必 , 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想法——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