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以乡贤文化带动乡村振兴

鲁 凡
英德市英红镇乡贤李传展和谢思进 , 立足于家乡禾寨谢屋村独特的资源和生态优势 , 共同回乡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 得益于他们返乡建设 , 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居住环境舒适 , 日子越过越红火(详见4月21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
“坐拥优越的生态资源 , 乡亲们却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 这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地发展现状激发乡贤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想法和行动 。 李传展和谢思进的反哺情结 , 是英德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缩影 ,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乡贤文化基础深厚 。 乡贤是村中的优秀分子 , 被乡间视为德、才堪为楷模者 , 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 英德是以客家人为主的区域 , 客家人的耕读文化传统 , 奠定了良好的乡贤文化基础 。 在建桥修路、公益助学、基层治理等乡村公共事务中 , 不乏乡贤的参与和助力 。 近年来 , 外地的英德商会、同乡会等民间团体 , 汇集了文化、经济等各领域人士 , 他们在宣传推介英德乃至招商引资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 成为英德市外的义务代言人 。 而随着外出人员的流动加快 , 各行业乡贤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 , 成为支持家乡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 。
乡贤回归正当其时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 乡村将成为包括乡贤在内的有志者释放才智、展示风采的平台 。 一直以来 , 各种强农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实施 , 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资金、技术等越来越多支持 , 广大乡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 如报道中的两位乡贤 , 在当地镇、村支持下 , 成立合作社、乡村旅游公司 , 并逐步壮大发展 , 为四邻八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 “村中人人有活干 , 家家户户有钱赚”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 兼顾生产生活 , 村中和谐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 创业者也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文化|以乡贤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参与乡村振兴 。 乡贤在外打拼多年 , 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趋势保有敏锐的触角 , 返乡创业 , 大有用武之地 。 传统村落维系着乡愁与文脉 , 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 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 两位乡贤慧眼识珠 , 洞察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 , 为活化利用围村门楼、老物件 , 他们投入资金对闲置的旧围屋进行“修旧如旧”改造 , 与村民逐户签订“农房流转协议” , 成功流转村中占地面积35亩的110间农房 。 把村落文化保护置于文旅融合和研学旅行等新趋势新业态 , 体现了难得的责任感与市场意识 。 当前 , 耕地的保护与利用正在强化 , 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 , 特色农业产业链新格局加快构建……乡村振兴为乡贤全面参与提供了良好机遇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