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城乡两栖”惬意人

□姚华松
清明假期 , 好友阿龙邀请我去了一趟他老家Q村 。 从广州出发 , 驱车两小时先到粤东某县城 , 继续盘山公路走了一个小时 , 方见一处世外桃源:群山环绕处云雾缭绕 , 金黄油菜花肆意绽放 , 一条河涌穿村而过 , 小桥、流水、人家 , 梨花桃花妖娆争艳 。 桥边长条椅上 , 七八位耄耋老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聊着天 。 我主动问好 , 他们只一个劲地点头微笑 。
阿龙告诉我 , Q村有千余年历史 , 资源丰富 , 自然格局保存完好 。 难得的是 , Q村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 , 清明、春节、中秋等节日仍热闹非常——许多外出营生的人口逢年过节都会回来 , 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制造节日”:大家纷纷去市场挑食材及辅料 , 买祭祀用品 , 按传统方法做各种好吃的 , 无论是食品加工工序 , 还是祭祀流程 , 各种场合都会遵循各自的“讲究”与“说法” 。 传统文化大体都是这样流传与沿袭下来的吧 。
近些年 , 受惠于美丽乡村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 , 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 招来很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年轻人 ,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 过来体验乡情 。 当地村民便借机发展乡村民宿及餐饮业 , 小村周边的楼盘、农家乐、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 但阿龙说 , 旅游行业季节性明显 , 每年2月至5月生意最好 , 过了5月一片惨淡 , 空置率很高 。 一年算下来 , 全村户均旅游收入不过两三万元 。
阿龙家有祖屋大宅 , 我正表示羡慕 , 他父亲却浅浅一笑 , 说关于Q村的未来 , 他不太乐观 , 理由很简单——“村里没人” 。 老人家告诉我 , 村里5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在外面发展 , 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一点的 , 会将孩子带去外面念书 , 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老人和儿童 。 几乎可以预见 , 20或30年后 , 老人们归西后 , 村里就将只剩下静谧的风景和偶尔来光顾的都市人 。 正所谓“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 老人家给出这样的判断 , 似乎不无道理 。 像阿龙 , 今年45岁 , 目前在广州做房屋装修 , 在老家县城购置了住房一套 , 安置了爱人全职在家 , 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 。 他只在过年过节才得空回去看看 。
但我没想到的是 , 不同于父亲的悲观 , 阿龙对Q村前景却是有期待的 。 当我问他:“你目前觉得哪里才是你的家:A、你一年至少呆10个月以上的广州;B、你孩子及媳妇的常住地县城;C、Q村 。 选一个?”他沉思了片刻 , 坚定地给我一个响亮的“C” 。 他说 ,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 在城里漂泊得越久 , 他对Q村的那份眷念反而越来越浓了 。
我建议他 , 过个十年八载 , 等孩子们上了大学 , 他完全可以回县城常住 。 Q村的老宅子也不必荒废 , 想老家的时候就回去小住几日 , 旅游旺季的时候 , 还可以回村里接接散客赚钱 。 这样 , 他就可以做一个惬意而充实的“城乡两栖人” , 既守住了乡愁 , 也享受了城市的便利 , 这不正是高质量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