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国仅有4米的一座村庄,中间相隔一条小河,相差却十分悬殊( 三 )


尼泊尔还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输入普兰 , 可大大的缓解普兰当地的人工成本 。 住在科迦村的人民就常见到尼泊尔的年轻人来普兰购买生活用品 。
尼泊尔雨莎村 , 大概有三四十户人家 , 共一百来人 , 由于孔雀河上的吊桥 , 雨莎村便成了中尼通商的重要中转站 。 当地居民主要就依靠普兰口岸生活 , 如果普兰关口禁止通商 , 就要从别的地方运货 , 运输成本就会很高 。
村子里虽然通了自来水 , 但只能依靠太阳能来发电 。 在有太阳能之前 , 他们只能用一种叫做卓玛样的植物照明 。 虽然居民大都有手机 , 却用的是中国的网络信号 , 话费也交到了普兰县的营业厅 。

由于尼泊尔占地较小 , 国家也比较贫穷 , 劳动力廉价不说 , 还会产生很多的流浪汉 。
往往这些流浪汉就会从雨莎村来到普兰县边贸市场 , 因为这边贸易较为发达 , 在这儿乞讨能够获得一些收入 , 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回到尼泊尔 。 这些流浪汉羡慕在中国的人民 , 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 , 才会成为尼泊尔人 。
两个村落地理位置虽然十分相近 , 但却过着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生活 , 尽管如此 , 两村人民却都是相互帮助的 , 也有许多通婚的例子 , 充分的显示出两地由于贸易往来而带来的隔不断的血脉亲情 。
连接商贸与亲情的 , 则正是这仅仅四米之宽的孔雀河 , 以及流传千年的古商道 。

有摄影师曾拍到中尼边境的实景 , 一边是贫民窟 , 一边是高大雪白的建筑 。 科迦村里已经有了西藏特有的居民楼;雨莎村却还是简陋的房屋 , 连河岸边都堆满了垃圾 , 生活在雨莎村的人 , 生活很艰难 。
甚至在十几二十年前 , 他们都只能在山坡上吃饭 , 并且以土豆为主 , 几乎没有别的食物可以吃 。 雨莎村的村民们都很羡慕四米之隔的中国 , 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
甚至对于很多雨莎村民而言 , 他们毕生的梦想就是来到对面的这个普兰县城的科迦村 。 虽然走几步路就可以抵达 , 但是中国的边境管制十分严格 , 雨莎村的村民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界线 , 而不敢跨越 。

一带一路 , 国民共发展隔开雨莎村和科迦村的孔雀河 , 河面上架着一座铁索桥 , 可以让两岸的人同行 , 铁索桥上挂满了历代来此地朝圣的信徒们所绑上的五颜六色的经幡 , 代表着当地的宗教特色 。 桥两岸的人民隔岸相望 , 虽然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 。
但是 , 可雨莎村背后 , 没有强大的支撑;而在科迦村的背后 , 是强大的中国 。
多年以来 , 科迦村凭借着普兰口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纵横交错的通商古道 ,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 也给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