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特种兵旅游,更像是一种自我精神禁锢( 二 )


一位在青岛某大学任教的老同学在群里发了学生的假条:3位2021级的学生 , 请假从青岛到淄博旅行 , “当日返回” 。 吃一段烧烤 , 拍一下打卡照 , 一天当然够了 。 同学们纷纷表示羡慕 , 但是我总感到有什么不对:从青岛到淄博玩半天 , 为什么都还要请假呢?
我想起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旅行 。 1999年读大二的时候 , 从青岛出发 , 坐火车到武汉 , 然后从武汉去北京、天津 , 那时当然很穷 , 但是似乎有无穷多的时间 。 去武汉大学错过了樱花 , 却在学校的教室里看了半天书——一共9天时间 , 根本没有请假 。 或许 , 不请假外出 , 本身就是旅行的乐趣所在 。

图/图虫创意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 , 有很多“可批判”的地方 。 除了不请假和逃课外 , 也有逃火车票和景区门票 , 现在的年轻人简直难以理解 。 每到一个地方 , 会去逛当地的大学和书店 , 和同学进行深入的长谈 。 那真是快乐的时光 。
这就是我理解的“真正的旅行” , 它应该具备某种开放性:路上有一些未知的、攻略之外的发现 , 应该有一些惊喜 。 我一直不喜欢那种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打卡的旅行 , 看上去像是在完成作业 。
03
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 旅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你不再想去别人没去过地方 , 而是要去“打卡” , 吃别人吃过的东西(点评网上排名前列的) , 在别人拍过照的地方拍照 。 每个地方 , 都有“必去的几个地方” , 那些排名前三的人满为患 , 而排在第五以后的 , 几乎就无人问津 。
旅行从漫无目的的探索 , 到“做好攻略再出发” , 再到“打卡网红景点” , 是惊喜和困难都逐渐消失的过程 。 这样 , 旅行的目的 , 就不再是发现和体验 , 而是收集和验证 。 去更多的地方 , 就像挣更多的钱一样让人开心 。
这是KPI思维和增长主义在个人生活中的投射 。 你去博物馆花一天时间认真看那些文物 , 和在门口打卡拍一张照片 , 都是“到此一游” , 都算完成一个景点 。 旅行不再有深度 , 而是日趋表面化:打卡更多 , 就是占有更多 , 就更值得炫耀 。
人和风景的关系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 , 看起来是人在占有(打卡)景点 , 而本质上人自己成为了景点:手机镜头对准的是自己 , 而不再是景物 。 在那些网红景点 , 几乎看不到有人拍摄风景 。 是的 , 风景在此刻消失了 , 如果它不和人合影 , 就毫无意义 。

▲乌镇的黄昏时分(图/图虫创意)
【旅行|特种兵旅游,更像是一种自我精神禁锢】“特种兵旅游”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打卡的效率 。 贫穷(大学生没有钱)、乖巧(只敢周末出游) , 贪婪(短时间内打卡更多) , 这就是“特种兵旅游”的精神内核 , 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病症 。 因为这样的旅行和它最初的目的大相径庭 , 年轻人走出校园 , 本来是为了逃离禁锢 , 但是却陷入新的、更强的禁锢之中 。 人们从中收获的 , 只有疲惫和慌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