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觅心嵩山坳

? 韩心泽
十几年前 , 在少林寺习武修行的陆海龙师父 , 被附近一个只剩寥寥几个老人孩子的空心村所触动 。 他想 , 村民们一个个搬离了这个破败荒村 , 这里 , 正可安放喧嚣尘世中那些希求片刻静逸的人心 。
盛世繁华 , 总有人追求简单、本真的生活状态 , 却又有多少人“觅心了不可得”!
这个小山村叫杨家门 , 是登封市少林街道玄天庙村所属的自然村 , 溯源历史 , 是以前少林寺僧人云游行脚的一处落脚地 , 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古村落 。 古村处于嵩山少室一洼山坳之内 , 少溪河畔一片层林之中 , 山幽水静 , 地僻林深 , 但山沟里的日子和山沟外相比愈渐显得贫困落后 , 山村于是被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所抛弃 。
陆师父眼前的杨家门 , 青砖或石墙瓦房破败但尚完好 , 几间土料夯筑的瓦房已经坍塌成断壁残垣 , 难得的竟然清一色都是中原传统民居 。 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 , 陆师父把整个山村承租下来 , 全身心投入到这片民居的修复中 , 并把山村命名为“禅心居” 。
硬山式、悬山式双坡灰瓦 , 与青山绿水契合交融的中原民居 , 这些年要么被废弃 , 要么被拆除 , 纷纷被方盒子般的平房、楼房替代 , 或兴高采烈地被白墙灰瓦的仿江南民居生硬取代 。 中原文化正失去了一个基底 , 河南人的乡愁正失去一个重要载体 。 陆师父老家在江南某省 , 这个江南人却决定不惜代价把眼前的中原古村保留下来 。
保留一个古村原貌 , 原则是修旧如旧 。 只是这些民居被毁弃容易 , 修复起来却异常麻烦 。 伴随一种传统的消失 , 是一套技术的消失 。 陆师父立即踏访周边村落 , 邀来老木匠、老泥瓦匠 , 对老民居加紧修复加固 , 他担心的是 , 这些风烛残年的老木匠、老泥瓦匠 , 也正随这些老房子一起消逝在时代和岁月中 。
陆师父一个环节一个细节地监理 。 工匠们用砖木等材料固化墙体与地面 , 以革除老民居墙体易崩落、地面易潮湿的弊端;对瓦房窗户进行拓展 , 甚至是落地观景窗的设置 , 使传统民居室内变得开朗亮堂;室内家具灯饰务求简单实用 , 或者配置以登封市区或周边乡村拆迁改造不用的木桌木椅等老物件 , 让室内尽量保持乡土风情的平实 。 杨家门拙朴的老房子、简朴的老院落 , 一间间、一座座 , 不知不觉、随性自然地 , 渐次度化为禅心居淡极生雅的德欣斋、德和堂、崇山书院、见破书屋、静心园及随心园 。 乡风返璞 , 禅境归真 , 悠然见南山与看山还是山之间 , 原来灵犀相通 , 天然关联着一脉禅机 。
修复老民居的同时 , 陆师父勾连地上地下水源 , 营建禅心居的环形水系 , 并修建污水处理站以保证有限水量的循环利用 。 水环成溪 , 溪聚成潭 , 生活用水与景观用水都有了保障 , 整个禅心居也增加了灵气 。 水畔密植草木 , 潭中净植荷花 , 尤其春夏时节 , 风吹山林 , 繁密的绿荫在峻拔的少室山映衬下婆娑摇曳 , 日照花影 , 几只鸭子在涟漪荡漾的荷塘里自在游弋 , 石径通幽的禅心居禅意愈渐深浓 , 仿若一位趺坐壁观的入定老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