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塞上愚公”董鸿儒:57年前带回80斤树种救“活”苏木山

在北京西北240公里处、蒙晋冀交界地 , 有一座“网红”森林公园叫苏木山 , 每年10万人次的游客中 , 近4成来自北京 。 而在上世纪50年代 , 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 , 被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
苏木|“塞上愚公”董鸿儒:57年前带回80斤树种救“活”苏木山
文章图片

郁郁葱葱的苏木山森林公园俯瞰图
1958年 , 他一个人进山种树 , 誓将荒山变森林 。 但拼搏7年无果 , 而他并没有放弃 。 直到1965年 , 他从河北围场县林场带回华北落叶松树种 , 在苏木山种“活” , 从此苏木山披上了绿装 。
他42年如一日 , 勤勤恳恳种树 。 如今 , 苏木山成为拥有20余万亩人工林和9.8万亩天然灌木林、常栖鸟类有100多种、森林覆盖率高达74.8%的绿色“长城” , 源源不断为京津固风沙、输绿水、送清风 。
他 , 就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职工董鸿儒 。
苏木|“塞上愚公”董鸿儒:57年前带回80斤树种救“活”苏木山
文章图片

背井离乡战荒山
苏木山(蒙古语意为箭山) , 雄踞晋蒙冀三省交界处 , 属阴山之尾 , 永定河上游 。 长达27公里 , 宽约19公里 , 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 , 主峰黄石涯高2335米 , 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峰” 。
1956年 , 兴和县在此设立了护林站 , 先后派来多名护林员 , 皆因条件艰苦“逃”下了山 。
1958年春 , 19岁的董鸿儒背起行囊 , 从县城出发走向45公里外的苏木山 。 谁也不知道 , 他是惜别新婚妻子 , 独自步行来苏木山种树的 , 这一“种”就是42年 。
苏木|“塞上愚公”董鸿儒:57年前带回80斤树种救“活”苏木山
文章图片

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 , 只见一盘冰凉的土炕和一个破旧的风箱 , 角落里 , 一个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 。 门外 , 满目是贫瘠的山坡 , 连山脚下的那座村庄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 , 石垒房舍四面风” 。
“最初的几年 , 因为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树 , 走了不少弯路 。 尝试过种杨树、桦树、杏树、榆树 , 都不成 。 ”董鸿儒说 。
面对艰苦环境和屡战屡败的试种 , 董鸿儒没有退缩 , 心里只有一句话:“咱们农村娃娃还能怕吃苦?我相信越是在艰苦的地方 , 越能干成一番事 。 ”他决心要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 。 后来干脆把家从县城搬到了苏木山上 。
从河北围场带回的树种成“活”了
1960年 , 苏木山林场正式成立 , 护林站成了林场 , 林场多了一个人——首任场长赵守礼 。 接下来 , 赵守礼和董鸿儒发动周边农民参与种树大业 , 种树队伍逐渐扩大了 , 但是如何在苏木山上“种成树”仍在摸索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