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古冰川|人文荟萃樊家窑( 三 )


这是清代知府写的文言文 , 以宣寄情志 。 在顺治年间在右玉做官的一位拨贡 , 名曰柴登隽 , 他给后人留下一篇关于混元峰珍贵的文章 , 名字叫《郡北混元峰创建元天上帝庙碑记》 。 康熙年间大同右卫举人贾诚写的《增修混元峰石岩记》 。 雍正年间在右玉担任知府的刘土铭为新建的得趣台凉亭所取名“半亩亭” , 题字然刻于? , 悬挂在亭子上 , 并作《半亩亭跋》 。
形如天竹 , 势若须弥 。 巽立仙人高峰 , 坤有虹霓深涧 , 顶上洞天列万圣 , 而样光射斗;台前潭穴隐苍龙 , 而雾腾空 。 秀水潺潺 , 奇峰叠叠 , 岭上花争艳丽 , 崖下草斗芳荣 , 诚可称福地也…
混元峰下有泉焉 , 清碧一宏 , 自石罅流出 , 溶漾涟漪 , 可涤尘襟 。 …将军申公天潢贵胄 , 元老壮猷讲武之暇 , 怡情山水 , 尝携琴尊 , 婆娑亭上 , 顾而乐之…慢品古人的作品 , 如一首诗 , 铿锵的韵律吟诵着古典文学之美;似一幅画 , 优雅的笔触渲染着泼墨之洒脱 , 语言简洁流畅 , 文气纡徐委婉 , 可见对樊家窑的情有独钟 。
樊家窑历史悠久 , 文化远远流长 , 虽经岁月沧桑 , 但人们从《旧志辑录》《朔平府志》《清实录》等古代文献资料中 , 也能窥探出其久远的历史痕迹 , 它是永不逝落的文明交汇地 。
在清代 , 樊家窑最繁华的时候 , 樊家窑月月唱戏 , 从《右玉道情》《山西梆子》抑扬顿挫间 , 樊家窑化成了文化之地 , 在这个曾经繁华美丽的古老村落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风等文化 , 极具文化研究价值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
樊家窑文化不仅有史书记载 , 也有各种民间文化 。 如“樊家窑有个混元山 , 扎起胳膊可够着天” 。 这是说混元峰的雄宏 。 “混元峰有个和尚仙 , 能叫六畜上高山 , 猪背瓦 , 羊驮砖 , 牛马在槽也出汗” 。 这句顺口溜是描写修建混元峰时人马劳动的景象 , 是当地百姓的通俗文化 。 “不游樊家窑 , 枉到朔平府(右卫城)” , “云岗的石窟 , 应县的塔 , 樊家窑的玉皇阁 , 浑源的寺庙半空挂” , “右卫城看官 , 杀虎口看关 , 樊家窑看景看善” , “在右玉 , 俗语有话:樊家窑村走一走 , 可以活到九十九;得趣台下游一游 , 可以消去万古愁”等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里 , 无不流露出当地人的自豪 。 樊家窑山上洞幽石奇 , 由这些石头而孕化的神话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 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 这一切说明樊家窑是大雅与大俗共融之 。
作为文字景观 , 得趣台显示往昔官僚文人在为政之暇的情致 。 如今 , “得趣台”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 其中满文铭文更十分触目 , 最能提示混元峰形成胜境的时代性质 , 弥足珍贵 , 因为目前右玉境内各八旗驻防之处 , 并没有满文字迹的发现 , 樊家窑是体现了民族融合之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