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城的个性去哪儿了

一开春 , 山东多个古城火力全开 , 开门迎客 。 这些汇集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商贸服务的综合体 , 收纳了远近游客无处安放的旅游激情 , 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 同时还面临诸多困境 。 网友的议论 , 可管中窥豹:“与其说是古城 , 不如说是古城样式的美食街 , 古城的气息真是没多少 。 ”“小而不强 , 三年就凉 。 ”
在构思、建造之初 , 古城的设计、经营者意气风发 , 想着用古城这口大锅烩一盆菜 , 满足消费者购物、休闲、文化、娱乐、餐饮、旅游等方面的需求 , 让消费者在充分体验逛、吃、游乐趣的同时 , 获得物质、精神双重享受 。 古城汇聚着人流、商流和资金流 , 还是文化展示、传播的窗口 , 让很多地区想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
可当古城运营一段时间后 , 大多似抛物线一般 , 从一时辉煌到问题重重、失去逛感 。 原因何在?诚然 , 受疫情影响以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 古城的人流会相应减少 。 可从古城运维角度反思 , 其品牌建设意识不强、个性弱化 , 导致消费群体的流失 。
如今 , 很多新建的古城有过分重视短期商业利益的倾向 , 极易沦为中低档商业集群、旅游景区 , 失去城市文化名片的功能 。 在多处古城中随便走走 , 毫无特色的礼品工艺品小商店、不大地道的风味特色小吃处处可见 , 在拉低古城形象和品质的同时 , 商户也抱怨旺丁不旺财 。
其实 , 无论从旅游体验还是文化内涵上 , 古城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和逻辑 。 设计者起码应有一个顶层设计 , 在琢磨透本地人文精神的前提下 , 对古城整体规划、统一运营 。 不然 , 商户只从局部的经济利益出发 , 并不会考虑如何对古城这个大品牌形成补充与烘托 , 最后造成大河没水、小河干涸 。
古城既然搭好台子 , 不如以朝前看的姿态去解决面临的困境 。 梳理当前古城的尴尬 , 诸多答案藏在问题里 。 首当其冲的是古城同质化严重、匠心不足 , 古城多是简单青砖白瓦堆砌 , 多地古城是拆旧造新或另起炉灶的“赝品” , 有很多像双胞胎 , 在细节的设计方面凸显不足 , 如人性化的街道、个性化的广场空间、绿化景观、座椅、演出舞台、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的设计和选用上略显滞后 。
再就是诸多古城缺乏差异化经营 , 店铺一拥而上 , 业态低端化和单一化现象突出 , 更别说兼具文化内涵了;还有的古城太重眼球经济、不重动手经济 , 现场体验感比较强的前店后装、前店后仓模式较为缺失 , 难以在共性中强调当地文化个性 。
【文化|古城的个性去哪儿了】盼着山东各地古城这一艘艘商业战舰 , 多负载文化武器 , 舵稳奋楫 , 扬帆长航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