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玛丽|绝险500里共赴春天之约——帕米尔高原教育之变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19日电题:绝险500里共赴春天之约——帕米尔高原教育之变
新华社采访人员高晗、尚升
这个春天 , 帕米尔高原的孩子不再因赶路错过新学期开学 。
昆仑腹地 , 叶河之源 , 高山达坂 , 山路蜿蜒 , 一座高原小村“镶嵌”在这里 。
热斯喀木村是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达布达尔乡最偏远的山村 。 从这里到县城500里山路 , 曾经只能借助骆驼和马作为交通工具 , 大大小小的孩子去县城上学需要翻过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达坂和汹涌湍急的叶尔羌河 。 严寒、缺氧、风雪、冰河、暗流……
每到开学季 , 在当地政府努力下 , 昆仑山深处的一条盘山公路上都会出现“上学大军” , 这是孩子们正在穿越500里山路 , 赴春天之约 。
在与恶劣环境的较量中 , 帕米尔高原艰难却又坚决履行着“上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诺言 。
“马背小学”的无奈
11岁的阿衣扎玛丽·米尔扎江一家就生活在帕米尔高原深处的热斯喀木村 , 这里集高原、高寒、边境于一身 , 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 。
这片高原地跨新疆西南部 , 有赖于一条发源于昆仑山、延伸至沙漠中心的叶尔羌河庇佑 , 小玛丽的先辈世代散居在周边十余条山沟里 , 放牧为生 。 这里被高山环抱 , 笔直的山体、纵横的沟壑亘古不变 , 塔吉克族山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 他们智慧地选择居住地——沟壑处、河岸边 , 山环水绕 。 掩映在杏树下的点点民居被外界称为雪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
村里老人回忆 , 热斯喀木村历史悠久 , 祖辈以放牧为生 , 由于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 , 村庄曾三次搬迁 。 即使如此 , 昆仑山堵、叶尔羌河绕 , 村庄依然封闭 , 与外界联系不多 。
1974年 , 加马勒罕·阳同汗成了村里的全科教师 , 那时热斯喀木村址在杏子沟牧区 。
“校舍不固定 , 学生不固定 , 住处不固定 。 ”加马勒罕连用三个不固定形容当时的教学困境 。 每天骑着马 , 背上教材用具 , 在千里牧场追寻牧民足迹 , 他自己就是一所流动的“马背小学” , 草地、崖壁、树丛、毡房就是教室 。
加马勒罕回忆 , 虽然村里提供了学生花名册 , 但牧区太大 , 找到一户就给一个学生上课 , 找到几户牧民就召集几个学生一起上课 , 他的报酬就是村民的一床棉被和几碗热奶茶 。
小玛丽的父亲曾是加马勒罕的学生 , 自幼只能在“马背小学”上学 。 今年 , 父亲看着即将开学的小玛丽羡慕地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 , 我小时候开学第一课就是除草、扎帐篷 , 上课总得先有能让老师坐下的地方吧 。 ”
小玛丽的父亲回忆 , 那时家人住在石头泥土垒的房子里 , 因为家里穷、结婚都没盖新房 。 大部分村民一辈子没去过县城 。 小玛丽的父亲说 , 去县城不仅要看“天意”、还要看实力:一年里最好的天气、年轻壮实小伙儿、有经验的牦牛 , 一次往返最少需要10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