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立民族文化之根 铸民族精神之魂( 三 )


【历史|立民族文化之根 铸民族精神之魂】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 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愿景之一 。 近年来 , 我们连续举办的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等活动 ,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 与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大英博物馆等15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 多国联合开展考古、文物修复等工作 。 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落户故宫 , 为国际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 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 故宫一直在路上 。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文旅融合开遗产保护新局
韩子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 ,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上最为明显 。
这10年 , 博物馆、美术馆热方兴未艾 。 过去一些高冷、小众的领域 , 如考古等 , 涌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 , 为日益深化的现代节奏加入传统神韵 。 伴随良渚、三星堆、双槐树、海昏侯等遗址考古发掘的推进 , 这些遗址和博物馆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 。
从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 , 到引发“故宫跑”的《千里江山图》及据此创意的舞剧《只此青绿》;从文创热、美食视频 , 到国乐、汉服、老字号、茶道等传统生活美学的热兴;从古城古镇古村游 , 到艺术乡建、特色小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大旅游格局的互动双赢日渐形成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共识 , 民族美学资源和文化密码在生产消费场景的运用日趋丰富……所有这些文化与旅游、与生活、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 正发生着美妙、壮观的“链式反应”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 以立春为代表的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活化运用 , 惊艳世界 。 今天 , 哪怕是走进偏远山村 , 也能遇到非遗助力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例证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个乍听有点拗口生僻的词 , 竟这样大规模普及了 , 扎下根、长出叶、开花结果 , 在时代生活的沃野郁郁葱葱 。 “好风凭借力 , 送我上青云” , 一项事业成功的奥秘 , 是历史发展的磅礴推力 。 这推力来自人民 , 根植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 , 很早就孕育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执着于理想追求的精神特质 。 慎终追远、天人合一、和合仁爱、自强不息、家国一体……所有这一切 , 丝丝缕缕 , 织出多元一体、生生不息、云蒸霞蔚的文化美景 , 呈现于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博物馆和浩若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 。 它使我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 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 发挥巨大作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