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立民族文化之根 铸民族精神之魂( 二 )


前不久 , 由276名考古人通力合作、历时3年完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出版了 。 这套书共4卷、12册、900多万字 , 对百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 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 , 对各领域学术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 200多个考古专题 , 很多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 是我们考古人向大众普及考古成果的一次努力 。 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 多年来 , 我一直有一个设想:能不能建设多个中华文明主题乐园 , 利用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 , 让青少年乃至更多人 , 包括全世界对中华文明充满向往的人 , 都能沉浸式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但愿我的这个设想可以实现 。
(作者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深入挖掘和传播遗产价值
王旭东
今年春节 , 故宫数字文物库新发布1.5万件文物影像 , 让大家不去故宫也能体验到“云上冰雪年” 。 能否做好资源共享 , 是一个承载中华文明的博物馆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的试金石 。
故宫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万余件文物珍品 ,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 。 近年来 , 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 深入挖掘和传播推广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 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义 , 在文物、历史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 。
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 。 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 , 从2020年开始 , 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 , 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 , 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 。 但按照这个速度 , 将所有文物数字化还需近20年 。 我们积极把博物馆搬上“云端” , 实现保护成果开放共享 。 “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等数字展览备受欢迎 。 2021年 , “‘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 以5.3米高裸眼3D文物、倦勤斋VR等项目呈现纹样世界 。 数字化展示突破实体展览的局限 , 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 , 满足了“触摸”文物的心理需求 。
丰硕的学术成果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基石 。 故宫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约40项 。 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等项目进展顺利 。 2021年 , 故宫首次面向全社会实施开放课题计划 , 共收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227项申报课题 , 37家单位的41个项目首批立项 。 开放性学术平台汇聚众多力量 , 为故宫价值阐释提供了重要支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