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夜读|少拍一些照片,可能会更快乐

立春后的一天 , 我带母亲去“浦江之首”散心 。 景点位于松江区石湖荡 , 其实是有些偏僻的 , 平日里游客往来并不多 , 景区规划建设了好几年 , 如今方才有了些规模 , 像个小公园了 。
母亲是个老小孩 , 喜欢跑到哪里 , 都要拿出手机照照相 。 她的习惯和风格是囫囵吞枣 , 什么都要拍 , 自然风光、仿古建筑、花花草草 , 就连路边的“治水名臣”小石像和各种路牌标识都没有放过 。 我笑着说她 , 其实不用把心思放在上下一通拍照上 , 先玩嘛!这个景点不大 , 转悠转悠至多一个小时 。 母亲说 , 先拍下来 , 回去再研究 。
“这是看上去很好学 , 其实学习态度顶不端正的学生的做法 。 ”我说 , “一个学生如果上课时不认真听课 , 然后抄了同学的笔记说回家再去复习 , 不仅花费两倍多的时间 , 效果还不见得好!”母亲点头说是 , 但不愿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学生” 。
在春申堂里 , 我给她介绍松江的历史和黄浦江的前世今生 。 比如松江的“松”字原来是有三点水的 , 即“吴淞江” , 黄浦江最早只是它的支流;明代夏元吉治水 , 疏浚河道 , “黄浦夺淞”后 , 才有了现在的长江入海口 , 即“吴淞口”;黄浦江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太湖来的 , 太湖之水则源于天目山……听得津津有味的 , 除了母亲 , 还有另外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的孩子 。
展览厅里有些木雕制作的地图 , 显示的是“三泖九峰”和松江人文 , 母亲又忍不住掏出手机 , 我给她指明“浦江之首”的位置 , 附近还有小昆山、天马山、佘山——这些也都是天目山的余脉 , 构成了今日松江的地理地貌……
回家的路上 , 母亲就开始整理手机中的照片 , 准备发朋友圈了 。 她抱怨手机里存了上千张相片 , 太过占据空间 。 我也不免要多说她两句 , “你是拍照一时爽 。 什么都拍 , 没有重点 , 自然就等同于什么都没拍着 。 我考考你 , 你还记得我跟你介绍的哪两条河流汇聚在这里 , 形成‘黄浦江’的吗?”母亲果然答不上来 , 笑言自己上了年纪 , 记性是真的不行 , 又忙不迭去翻手机里的记录 。
“其实你也不必记得‘圆泄泾’和‘斜塘江’这两个名字 , 只要晓得黄浦江上游两条江河来此汇集 , 烟波浩渺 , 黄浦江至此奔流入大海就好了 。 ”我说 , “我们的生命有限 , 能记住的东西也有限 , 没必要让大量无关紧要的信息填塞充斥自己 。 ”就像庄子说的 , 以有涯随无涯 , 殆已 。
我更觉得 , 与其说相片是用来勾起回忆的载体 , 不如说它只是记忆的备份和证明 。 我们真正用心用情记住的那些才是最宝贵的 , 活在当下 , 生发体悟和情感 , 是比相片更为重要的东西 。 一旦碎片芜杂、信息超载 , 以为拍到了就等同于拥有了 , 反倒像只知买书装饰书架却从不读书那般 , 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