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草之都”的兴衰沉浮

佟二堡镇 , 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的一个小镇 , 户籍人口约4万人 。 它是东北著名的旅游购物景点 , 改革开放以来从偏僻小镇发展成为“中国皮草之都” , 与河北辛集、浙江海宁同为全国皮草生产、加工、销售三大基地 。 40年起起落落 , 有辛酸有荣耀 。 采访人员日前来到小镇进行调研采访 。
跌宕起伏闯商海
姜勇是辽宁丹东的一位大巴司机 , 冬季主要负责“丹东—佟二堡”购物旅游线路 。 2月16日 , 丹东最低气温达零下13摄氏度 , 佟二堡还要低几摄氏度 , 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购物热情 。 清晨6点钟 , 满载53人的大巴从丹东出发 , 4个小时后抵达佟二堡 。
采访人员搭车前往 , 一路上看到多家皮草商城的巨幅广告牌 。 从丹东、抚顺等地出发的旅游大巴 , 来自沈阳、鞍山、铁岭等周边城市的私家车源源不断抵达佟二堡 。
“我刚买的皮羽绒服只花了1000元 , 这在别的地方价格至少要高30% 。 ”来自抚顺市新抚区的游客李丹向采访人员展示淘到的宝贝 。
佟二堡的发展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市场经济在农村刚刚萌芽 , 佟二堡人开始制衣缝裤 , 做起小生意 , 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集市 。
1991年 , 灯塔召开了佟二堡服装批发市场现场办公会议 , 决定筹集120万元建设一个4000平方米的大市场 。 “这是多大的决心啊!”佟二堡镇党委副书记姜作祥说 , “当年的会议确定了‘三为主’方针——以市场建设为主、以个体私营为主、以皮装业为主 。 从此 , 佟二堡皮装驶上发展快车道 。 ”
服装市场仅用3个月就建造完成了 。 市场的个体皮装加工户激增 , 每天客流量近万人 , 营业额可达百万元 。 这大大增强了佟二堡人的信心 。
1996年 , 艾英利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大哥大” , 如今已是辽宁薇黛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 , 那时从商刚起步就尝到了甜头 。
不过好景不长 。 佟二堡粗犷式发展、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皮衣产品过于单一 , 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 2000年前后 , 佟二堡一下子冷清下来 , 全镇7处市场大厅有5处关门停业 。
面对这种局面 , 佟二堡人迎难而上继续寻路 。 2000年后裘皮在东北地区流行起来 , 佟二堡人开始做裘皮零售 , 并投资建厂 , 到2006年 , 佟二堡市场开始从皮革转型升级到皮草产业 。
“佟二堡活了过来 。 ”艾英利2006年开始经营裘皮 , 他说:“那时起 , 佟二堡的皮装裘皮产业逐渐形成一体化产业链条 , 涵盖养殖、硝染、加工、检测、销售等 ,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 ”总部位于浙江的海宁皮革城进驻佟二堡 , 成立了佟二堡海宁皮革城有限责任公司 。
佟二堡镇如今已建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的八大皮装裘皮加工园区 , 年生产能力400万件(套) , 全镇从事产业相关人员达3万余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