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上海着力塑造温暖动人“城市表情”( 二 )


年均新增100座以上 , 直至超过2000座 , 这是到2035年上海公园的数量 , 它们将充分回应公众对公园各种功能的期盼 , 比如添加文体元素、休闲设施 , 注重园林设计等等 。
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王晔菲表示 , 文化艺术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 , 公园具体附加怎样的功能 , 最能让所有年龄段的居民喜闻乐见 , 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引导 , 最重要的是倾听周边居民的心声 。
创新理念 , 打造宜人通行空间
不是百年老马路 , 也可以很吸引人 。 杨浦区大学路 , 毗邻多所高校 , 沿街露天咖啡馆、文化书吧、特色餐厅、酒吧、创意零售等特色小店 , 已成为创新创业群体及年轻人消费的新去处 。
吸引的秘诀就在于创新 。 在改造过程中 , 大学路“软硬兼施” 。 结合开放式街区设计理念 , 打开园区围墙 , 拓宽人行步道 , 让校区、园区、居民区相融合;听取商家和居民意见 , 创新“外摆位”经营模式 , 让人们在户外也能坐着吃饭聊天 。 同时成立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 , 共同治理街道 , 让这里成了一条人气道路 。
道路连接着社区、街区 , 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 承担的不仅仅是通行功能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上海将进一步开展“道路+”工程 , 统筹考虑生态、业态、风貌、家具小品 , 全方位地打造一街一景 , 全要素地塑造城市表情 。
上海已有初步探索 。 过去四年 , 围绕道路进行架空线整治 , 上海共完成567公里范围的道路整治 , 探索融入更多功能 。 采访人员从市住建委了解到 , 重新竖起的道路综合杆内部“留白” , 可以搭载城市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电力、通信容量、设施 。 整治架空线的同时 , 还对路面、井盖、设施、城市家具等提标改造 , 进行全要素整治 , 提升区域面貌 。
去年 ,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市府大楼周边豁然开阔 , “盘踞”数十年的城市架空线全部入地 。 大楼周边还拆除了多余路杆和箱体 , 释放出人行空间 。 借此契机 , 周边街区的人行道、车行道进行综合整治 , 人行道新铺了青灰色花岗岩 , 更契合外滩建筑风格 , 营造深邃的历史感 。 采用相同手法 , 上海还打造了“一大会址·新天地”“曹杨红·曹杨新村”等一批网红打卡点 。
细节之处的创新 , 还有提升城市“温度”和活力的强大力量 。
番禺路的公共座椅借用身后小亭子的窗台 , 用木板包裹住水泥 , 种上一撮麦冬 , 让老年居民在冬日也能舒适地坐着聊天 。 新华路邮局大门两侧的绿化带 , 各嵌入一只转角长凳 , 让人与花草树木无障碍接触 。
类似的座椅正不断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 去年 , 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出台了《关于本市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的工作方案》 , 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市民在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等问题 。 截至去年底 , 上海已优化提升公共空间休憩座椅9508处 , 今年计划再优化提升5000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