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因斯布鲁克:欧洲十字路口上的双冬奥之城( 二 )


10年后 , 原本第12届冬奥会的举办城市美国丹佛放弃了举办权 , 随后国际奥委会将举办权交给了因斯布鲁克 , 作为替补的因斯布鲁克再度成为冬奥会的主办地 。
因为有了1964年的经验 , 因斯布鲁克在服务奥运会的城市建设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 在场馆建设方面 , 1964年已经使用过的场地得以沿用 , 只建造了绝对必要的新建筑 , 没有给当地财政带来过重的负担 。 为宣传本届冬奥会 , 举办方制作了3部奥运短片 , 分别展示了奥运准备工作、体育设施的发展以及因斯布鲁克的人文风光 , 之后更是作为奥地利的官方旅游广告片 ,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美景 。
1976年2月4日 , 第12届冬奥会在因斯布鲁克开幕 。 在开幕式上 , 两个火炬塔先后被点燃 , 其中一个曾是第9届冬奥会的主火炬 , 另一个是第12届冬奥会的主火炬 , 向世界展示因斯布鲁克是举办两届冬奥会的光荣之城 。 本次冬奥会创造了参赛人数和观赛人数的新纪录 , 共有超过73万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比赛 。
值得一提的是 , 两届冬奥会奖牌的设计都包含了阿尔卑斯山脉和因河大桥元素 , 将因斯布鲁克永远铭刻在奥运会的历史上 。
带火旅游 , 催生艺术产业
几十年过去了 , 冬奥会的痕迹在因斯布鲁克仍随处可见 。 多处冬奥会比赛场馆经过专业的翻新维护 , 至今保持着较高的运营水平 。
两次点燃奥运圣火的伯基瑟尔滑雪跳台 , 成为因斯布鲁克的新地标 , 每年不仅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打卡 , 一年四季还轮番上演各种比赛 。 这里有缆车直达 , 得益于运动场馆里先进的设施和多种可供选择的场地 , 许多滑雪队伍在此训练 。 当年的奥运雪橇比赛场地 , 依旧是专业雪橇比赛场地 , 每年举办多项高水平赛事 。 而包括奥林匹克馆、蒂罗尔体育馆、国家运动中心、滑板馆和奥运冰道在内的因斯布鲁克奥林匹亚世界 , 配套设施完备 , 服务专业 , 不仅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和比赛 , 还面向公众开放 。
当年冬奥会使用的奥运村在设计建造之初便明确了之后的功能定位:一个包括休闲中心、学校和室内游泳池在内的新型住宅区 。 冬奥会之后不久 , 这里的建筑便成了社会性住房 , 供市民申请入住 , 成长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社区 。
除冬季运动外 , 因斯布鲁克还是夏季远足的理想目的地 。 数十条阿尔卑斯山经典远足线路以这里为起点 , 每年有许多登山和远足爱好者来因斯布鲁克欢聚一堂 。
两届冬奥会不仅带火了旅游业 , 也让因斯布鲁克当地的艺术产业借势而起 , 以施华洛世奇公司为代表的水晶制造就是其中之一 。 借助冬奥会实现产品升级后 , 施华洛世奇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水晶制造企业 。 1995年 , 施华洛世奇又融合商业与旅游业需求 , 在因斯布鲁克附近的瓦滕斯建造了全球最大的水晶博物馆 , 开幕后惊艳八方 , 成为全奥地利参观人数排名第二的热门景点 , 也是世界水晶迷必到的打卡之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