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之怒的布衣什么意思 布衣之怒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怎么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选段: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出处:两汉·刘向《唐雎不辱使命》
文本解读
文本叙唐雎使秦,不畏强暴,与秦王针锋相对斗争,使之屈服 。始写秦王假言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实欲吞之 。安陵君委婉抗争,并派唐雎使秦 。秦王恃其强大,以质问方式提问,唐雎则理直气壮予以反驳,使秦王忿然,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唐雎则以布衣侠士为楷模,挺剑而起 。秦王不得不慑服 。
全文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辅以人物情态、行为的简洁描绘,侠肝义胆的唐雎、色厉内荏的秦王皆神态毕现 。语言豪迈犀利,富有气势 。

布衣之怒的布衣什么意思 布衣之怒

文章插图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出处:《唐雎不辱使命》
选段: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文本解读
《唐雎不辱使命》见《战国策·魏策(四)》,收于《古文观止》 。战国末期,秦统一天下之局已定,但对魏的附属小国安陵,却想以五百里之地换取 。这一诈骗手段,被安陵君识破,婉辞拒绝,秦王不悦 。于是安陵君便派唐雎使秦,与秦王交涉 。秦王盛气凌人,责备安陵君,唐雎从容地据理答辩 。
后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恐吓唐雎;唐雎同他针锋相对,提出“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要与秦王同归于尽;并“挺剑而起”,终使秦王折服谢罪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唐雎大智大勇,不畏强暴的性格,赞颂了他忠于祖国、士不可辱的可贵品质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是什么意思?"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意思: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
一、选自:《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刘向
二、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 。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