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君王天下事全诗 了却君王天下事( 三 )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 , 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 功成名就 , 既“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又“赢得生前身后名” , 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 , 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 , 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 , 以上所写 , 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像 , 化身为词里的将军 , 刚攀上理想的高峰 , 忽然一落千丈 , 跌回冷酷的现实 , 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 , 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 , 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 ,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 , 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 , 快意一时 。……这处境 , 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 , 他写了这首“壮词” , 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
同甫是陈亮的字 。学者称为龙川先生 。为人才气豪迈 , 议论纵横 。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 , 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 积极主张抗战 ,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 , 他到上饶访辛弃疾 , 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 , 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
全词从意义上看 , 前九句是一段 , 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 , 忠一不二 , 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 , 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 , 以沉痛的慨叹 ,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 , 理想和现实 , 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 , 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 , 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 , 极其豪放的词 , 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 , 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 , 都是平仄互对的 , 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 , 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 , 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 。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 , 却不是平仄互对 , 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 , 舒缓与激越 , 形成了矛盾统一 。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 , 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 , 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 突然发端 , 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 , 有如鹰隼突起 , 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 , 陡然下跌 , 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 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 , 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 , 如果运用得好 , 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 ,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 。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 ,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 , 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 , 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 , 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 , 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 , 可以参看 。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 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 , 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 , 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
词的上片 , 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 , 只能借酒浇愁;然而 , 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 , 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 , 久久地端详著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 , 渴望着重上前线 , 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 。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 , 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 , 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著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 , 以助兴壮威 。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 , 他检阅著各路兵马 , 准备出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