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从北京到纽约,仅需1小时?( 二 )


因此,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是亚轨道长距离飞行的核心动力之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发。
当前民用客机设计的大方向已经圈定,即飞行高度1万米和高亚音速巡航,这就决定了洲际航班之间的时间不可能变得更短。
英法两国曾经研发和服役过协和式客机,飞行速度为2.2马赫,用于跨大西洋航班运行。在同等距离上,飞行时间要比高亚音速巡航的客机缩短一倍,但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运营成本较高,每飞行1.2万小时需要进行10个月的大修,每修一次就要花费1000万美元,还有盈利能力比亚音速客机要低。
亚轨道高超音速客机如果投入研发,也必然要考虑到运营成本的问题。
飞行器|从北京到纽约,仅需1小时?】03什么时候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亚轨道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可预见的未来主要应用在航空技术验证、军用、科研等领域,要真正意义上进入老百姓的日常出行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进行大规模的载人飞行。
从技术风险角度看,在亚轨道上以5至15马赫速度飞行的动力系统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气动设计方案也停留在理论阶段,距离载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即便有工程样机被制造出来,还需要考虑盈利的问题,显然无法这么快就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民用航空领域,下一阶段的变革并不是亚轨道高超音速飞行器,而是更加安静的超音速客机。
NASA等机构正在解决超音速飞行产生的音爆问题,并研发了X-59安静超音速技术飞机进行测试。如果音爆问题能够解决,那么超音速客机就能在陆地上空进行飞行,能够在全球更多的机场进行起降,其前景远比亚轨道高超音速飞行器更吸引人。
亚轨道旅行是个富有想象力的愿景,数十年后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观察其他交通方式是否成熟。
在可预见的未来,超音速客机更具现实意义,不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成本控制方面,都远比亚轨道飞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本文专家:林文杰,工程师,川陀智库高级研究员
(科普中国)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