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独家专访|罗向军:“中华第一灯”背后的故事( 二 )


《中国品牌》杂志:作为一件两千年前的宫廷和王府专用品 , 长信宫灯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罗向军:首先 , 长信宫灯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 从这件文物上我们可以看到 , 宫女的发式是汉代女子的“椎髻” , 类似于今天的盘头;戴在头上的头巾叫“巾帼” , 它不但可以戴在头上 , 也可以罩住前额、围在发际 , 两侧垂带 。 后来 , 巾帼也成为了女子的代称 , 比如用“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来形容女性 。
她身上穿的服装为深衣 , 衣袖宽大 , 袖口镶边 。 衣领部分的交领很有特色 , 领口很低 , 能露出里面的衣服 。 深衣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 , 尽管衣服长短宽窄时有变化 , 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 , 可以说影响深远 。
从坐姿来看 , 宫女身材挺拔 , 膝盖并紧 , 臀部坐在脚跟上 , 脚背贴地 , 目视前方 。 这种“跪坐”的坐姿 , 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汉代庄重、肃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
设计理念与绿色冬奥契合
《中国品牌》杂志:在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创意来源之前 , 长信宫灯是如何逐步走进人们视野的?
罗向军:自1968年在满城汉墓被发现以来 , 长信宫灯便受到了历史、考古、美术、工艺等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 197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长信宫灯”邮票;2000年 , 国家邮政总局再次发行满城汉墓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四枚邮票;2010年作为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
2018年 ,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河北博物院专场节目中 , 河北博物院的三件国宝——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 , 引发了诸多观众对河北珍宝的浓厚兴趣 。 长信宫灯入选《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收官盛典特展后 , 更是人气高涨 , 应邀参加了多个大展 , 比如2021年底参演“国家宝藏·展演季”、2022年初入选故宫特展“何以中国”等 。
汉代|独家专访|罗向军:“中华第一灯”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拆卸开的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 供图)
《中国品牌》杂志:我们知道古人的科技水平要远远落后于现代 , 那么 , 长信宫灯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设计理念上说 , 与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有哪些共通之处?
罗向军:在汉代 , 青铜灯是以动物油脂作为燃料的 , 当灯火点燃的时候 , 没能完全燃烧的油烟会在室内四处弥漫 。 长信宫灯的精巧之处在于 , 使用的时候油烟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 , 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 , 与金属壁接触后逐渐冷却 , 凝结在内壁 。 由于灯体下端没有底盖 , 这件灯具还可以放置在水盘上 , 油烟遇水也会随之凝结 , 这样就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 。 并且整件灯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组成 , 可以拆卸组装 , 便于清扫积攒在内部的油烟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